读音:póu kè
繁体字:掊剋
意思:(参见掊剋)亦作“掊剋”。亦作“掊刻”。 聚敛;搜括。亦指搜括民财之人。一说,自大而好胜人。 ▶《诗•大雅•荡》:“曾是彊御,曾是掊克。” ▶毛传:“掊克,自伐而好胜人也。” ▶朱熹集传:“掊克,聚敛之臣也。” ▶《汉书•叙传下》:“曾是强圉,掊克为雄,报虐以威,殃亦凶终。” ▶唐·白居易《论刑法之弊》:“掊刻之心,无
解释:1.亦作"掊克"。亦作"掊刻"。亦作"掊克"。 2.聚敛;搜括。亦指搜括民财之人。一说,自大而好胜人。
详细释义:1.以苛税敛聚财物。诗经?大雅?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
造句:未几齐国废,一路独免掊克之患。削去事之烦苛,法之掊克者。繇是他路竞为掊克以市恩。暮气难振,又转相掊克,士马萧耗。
首字母缩写:pk
【拼音】póuk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