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音:bū zhài
繁体字:逋債 意思:(逋债,逋债) 亦作“逋责”。 犹欠债。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更拜太傅,于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 ▶《宋书•文帝纪》:“凡诸逋债,优量申减。” ▶唐·刘禹锡《谢受恩放先贷斛斗表》:“殊私忽降,逋责涤除。” ▶明·刘元卿《贤奕编•观物》:“金陵闾右子,荡覆先业,不胜逋责,决意自尽。”
造句:如将阙税课额,摊于见在人户,则转成逋债,重困黎元。吾获利以足衣食,皆前半年,取逋债印造,及期无不售者。戊戌,原除江州逋债,其有课非常调、役为民蠹者,悉皆蠲停。?武帝纪》:“复天下 首字母缩写:bz
【拼音】būzh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