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wū huán
繁体字:烏桓
英语:Wuhuan
意思:(乌桓,乌桓)亦作“乌丸”。 古时北方少数民族名。原是东胡族的一支,西汉初被匈奴击败,迁移到乌桓山,因以为名。 ▶汉·建安十二年曹操破乌桓,徙万余落至中原,其势遂衰。见《汉书•匈奴传下》、《后汉书•乌桓传》。后世诗文中亦泛指北方少数民族或其居住地。 ▶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北齐广稜城主书》:“庸、蜀、氐、羌之兵,乌丸百虏之骑,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解释:古族名。东胡族的一支。以游牧打猎为生。秦汉之际迁至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故称乌桓『武帝以后归附汉朝,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曹操东征乌桓取胜后,万余乌桓人迁到中原落户,部分留居东北,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造句:、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乌桓与匈奴也存在着贸易关系。奇袭乌桓主营,俘虏了20余万人。东汉乌桓峭王的驻地应在这里
首字母缩写:wh
【拼音】wūhuán
1、 秦汉时期的黑龙江地区,有鲜卑、乌桓、橐离、夫余、挹娄等少数民族及微少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