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答赵滋主簿》 我昔寻幽径山上,曾傍苕溪弄菱桨。

我昔寻幽径山上,曾傍苕溪弄菱桨。

意思:我从前不久小路山上,曾在《苕溪弄菱桨。

出自作者[宋]晁补之的《答赵滋主簿》

全文赏析

这首诗给人一种优美、宁静,又带有一丝忧郁和壮志的感觉。 首句“我昔寻幽径山上,曾傍苕溪弄菱桨。”描绘了一幅诗人昔日寻幽探胜,在苕溪上划桨的场景,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同时,“幽径山上”也给人一种静谧、深远的感觉,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和魅力。 “南临天目指掌间,隔岭如闻笑言响。”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南望天目山的景象,天目山仿佛近在咫尺,隔岭可以听到笑语声响。这里的“指掌间”形象地表达了距离的近,“笑言响”则营造了一种欢快、和谐的氛围。 然后,“年来清血断征衣,碧发丹颜日夕非。”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渐长,清血渐断,征衣已旧,碧发丹颜也不再如昔的感慨。这里,“清血断征衣”形象地描绘了岁月的痕迹,“碧发丹颜日夕非”则表达了诗人对流逝时光的感叹。 最后,“便欲相期煮白石,与君晚入烟霞飞。”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相约煮白石,与君共晚进入烟霞飘渺的仙境的愿望。这里的“煮白石”象征着诗人的高雅情趣,“烟霞飞”则营造了一种仙气飘飘、超然物外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对流逝时光的感叹,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的豁达与超然。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我昔寻幽径山上,曾傍苕溪弄菱桨。
南临天目指掌间,隔岭如闻笑言响。
年来清血断征衣,碧发丹颜日夕非。
便欲相期煮白石,与君晚入烟霞飞。
作者介绍 晁补之简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关键词解释

  • 苕溪

    读音:tiáo xī

    繁体字:苕溪

    意思:水名。有二源:出浙江·天目山之南者为东苕,出天目山之北者为西苕。两溪合流,由小梅、大浅两湖口注入太湖。夹岸多苕,秋后花飘水上如飞雪,故名。
      ▶唐·罗隐《寄第五尊师》诗:“苕溪烟月久

  • 幽径

    读音:yōu jìng

    繁体字:幽徑

    意思:(参见幽径,幽迳)

    解释:1.见\"幽径\"。

    造句:

  • 寻幽

    读音:xún yōu

    繁体字:尋幽

    英语:to try to find a secluded place of natural beauty

    意思:(寻幽,寻幽)

     1.寻求幽胜。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