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刘思复南河从军》 远作受恩身不易,莫抛书剑近笙歌。

远作受恩身不易,莫抛书剑近笙歌。

意思:远作受恩身不容易,不要抛书剑近笙歌。

出自作者[唐]朱庆馀的《送刘思复南河从军》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不详。这首诗通过一位从军边疆的客子之口,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将士的怀念和对从军生活的复杂感情。 首联“七千里别宁无恨,且贵从军乐事多”,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从军边疆的将士们的赞美和敬意。其中,“七千里”表达了离别之苦,“无恨”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豁达态度,认为在从军的过程中,虽然有离别之苦,但更多的是从军乐事,体现了诗人对将士们的乐观精神。 颔联“不驻节旄先候发,偶逢山寺亦难过”,进一步描绘了从军边疆的艰辛和不易。诗人强调了从军需要时刻准备出发,即使是在山间寺庙也难以平静。这种描绘表现了将士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深同情。 颈联“蛮人独放畲田火,海兽群游落日波”,描绘了边疆地区的独特景象,展现了边疆生活的艰辛和壮美。诗人通过描绘蛮人放火、海兽游波的景象,表达了对边疆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表现了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同情。 尾联“远作受恩身不易,莫抛书剑近笙歌”,再次表达了诗人对从军边疆的将士们的敬意和同情。诗人认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去边疆从军是非常不易的,因此劝诫人们不要抛弃书剑,放弃从军报国的机会,而要珍惜这个为国家、为民族尽力的机会。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自然,通过对一位从军边疆的客子之口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的敬意和同情,以及对从军报国的热情和执着。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七千里别宁无恨,且贵从军乐事多。
不驻节旄先候发,偶逢山寺亦难过。
蛮人独放畬田火,海兽群游落日波。
远作受恩身不易,莫抛书剑近笙歌。

关键词解释

  • 书剑

    引用解释

    1.书和剑。 唐 许浑 《别刘秀才》诗:“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唐 温庭筠 《过陈琳墓》诗:“莫过临风倍惆悵,欲将书剑学从军。” 金 马定国 《清平道中》诗:“今日清明过寒食,又将书剑客他乡。” 张素 《沪宁道中》诗:“万里归来傲白鷳,随身书剑更萧闲。”

    2.学书学剑。谓学文学武。 唐 孟浩然 《自洛之越》

  • 受恩

    读音:shòu ēn

    繁体字:受恩

    意思:受到恩惠。
      ▶汉·刘向《说苑•复恩》:“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臣不胜受恩感激。”
      ▶唐·韩愈《为裴相公让官

  • 笙歌

    读音:shēng gē

    繁体字:笙歌

    英语:playing and singing

    意思:
     1.合笙之歌。亦谓吹笙唱歌。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