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次韵唐觐送姜应明谒新昌杜簿》 相従未足还辞去,欲向曹溪更问禅。

相従未足还辞去,欲向曹溪更问禅。

意思:相跟着不足还告辞离去,想去曹溪禅再问。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次韵唐觐送姜应明谒新昌杜簿》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友人姜如晦离开岭外,前往他乡任职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姜如晦的赞美之情,对其气节和品性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句“夫子虽穷气浩然”,作者对姜如晦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姜如晦虽然身处困境,但他的气质和气节却如同浩渺之气,不因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变,这正是作者对其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轻蓑短笠傲江天”,描绘了姜如晦在江边的形象,他身着轻蓑,头戴斗笠,傲然面对江天,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薄游到处唯耽酒”,作者用“到处”一词,表达了对姜如晦四处游历、饮酒作乐的潇洒生活的羡慕之情。 “归去无心苦问田”,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姜如晦归隐生活的向往,他无心苦问农田,向往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泮上讲官殊不俗,山中老簿亦疑仙”,这两句诗进一步赞美了姜如晦的品性,他作为泮上讲官,品行高洁,不落俗套;作为山中老簿,又显得神秘莫测,如同仙人一般。 最后两句“相従未足还辞去,欲向曹溪更问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待。作者希望与友人继续相聚,但同时也知道友人还有更远的路要走,因此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不舍之情。同时,“欲向曹溪更问禅”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学识和品性的敬仰之情,希望通过禅宗的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境界。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友人姜如晦的赞美和敬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学识品性的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夫子虽穷气浩然,轻蓑短笠傲江天。
薄游到处唯耽酒,归去无心苦问田。
泮上讲官殊不俗,山中老簿亦疑仙。
相従未足还辞去,欲向曹溪更问禅。
〈姜如晦方作岭外之行。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曹溪

    读音:cáo xī

    繁体字:曹溪

    意思:
     1.水名。在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双峰山下。
      ▶唐·杨炯《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诗:“萧寺休为相,曹溪便寄家。”
      ▶宋·文天祥《南华山》诗:“笑看曹溪水,门前坐松

  • 辞去

    读音:cí qù

    繁体字:辭去

    意思:(辞去,辞去)

     1.辞别而去。
      ▶《战国策•齐策四》:“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孔丛子•独治》:“叔孙通遂辞去,以法仕秦。”

  • 未足

    读音:wèi zú

    繁体字:未足

    意思:
     1.不足,不能。
      ▶《后汉书•齐武王縯传》:“舂陵去宛三百里耳,未足为功。”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引》:“今所撰诸书,盛行海内,大而穹宇,细入

  • 问禅

    读音:wèn chán

    繁体字:問禪

    意思:(问禅,问禅)
    犹参禅。
      ▶宋·苏轼《送杜介归扬州》诗:“采药会须逢蓟子,问禅何处识庞翁。”
      ▶宋·陆游《次韵范参政书怀》:“插花醉舞春风里,不学庞翁更问禅。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