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观七国吟》 肯谓破齐存即墨,能胜坑赵尽长平。

肯谓破齐存即墨,能胜坑赵尽长平。

意思:肯对打败了齐国在即墨,能战胜全部活埋了赵国长平。

出自作者[宋]邵雍的《观七国吟》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末路尚纵横”的战国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行为,表达了对战争和权谋的深刻理解。 首联“当其末路尚纵横,仁义之言固不听”,描绘了战国时期,各国在末路挣扎时,为了生存和利益,已经不再重视仁义道德,而是更倾向于权谋和策略。这一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常常采用各种手段,包括欺骗、背叛、暗杀等。因此,诗人认为在这个时期,仁义之言已经不被重视。 颔联“肯谓破齐存即墨,能胜坑赵尽长平”,进一步描绘了战国时期的战争场景。诗人指出,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中,破齐存即墨和坑赵尽长平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前者是指齐国在面临危机时,通过团结一致,最终战胜了敌人;后者则是指秦国在消灭赵国的过程中,采取了残酷的战术,将赵国士兵全部坑杀。诗人以此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理解。 颈联“清晨见鬼未为怪,白日杀人奚足惊”,表达了诗人对战国时期权谋的深刻理解。诗人认为在清晨看到鬼怪并不奇怪,因为鬼怪只是人们心中的恐惧和想象;而在白日杀人也不足为奇,因为这是战争的常态。诗人以此表达了对权谋的理解和接受。 尾联“加以苏张掉三寸,扼喉其势不俱生”,苏张是战国时期的两位著名辩士,他们善于用言辞说服他人。诗人以此表达了战国时期权谋的复杂性和高超性。在战争中,如果对方被说服,那么就可能放弃抵抗,从而取得胜利。因此,扼喉其势不俱生,表达了诗人对战国时期权谋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和人物行为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和权谋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对人物行为的评价,展现了其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反思,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当其末路尚纵横,仁义之言固不听。
肯谓破齐存即墨,能胜坑赵尽长平。
清晨见鬼未为怪,白日杀人奚足惊。
加以苏张掉三寸,扼喉其势不俱生。
作者介绍 邵雍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关键词解释

  • 长平

    读音:cháng píng

    繁体字:長平

    意思:(长平,长平)

     1.古城名。故址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
      ▶战国时秦·白起曾大败赵·赵括,坑杀赵降卒四十余万于此。
      ▶《史记•赵世家》:“七年

  • 即墨

    读音:jí mò

    繁体字:即墨

    意思:
     1.复姓。
      ▶汉有即墨成。见《汉书•儒林传》。
     
     2.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战国时为齐邑,秦置县,北齐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