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十山歌呈太守胡平一》 十偷行赂一偷兔,百姓如何柰得渠。

十偷行赂一偷兔,百姓如何柰得渠。

意思:十个小偷行贿一偷兔子,老百姓怎么怎么找到他。

出自作者[宋]杨万里的《十山歌呈太守胡平一》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揭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贪腐现象,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深深忧虑。 首先,诗人将群盗比作常山蛇,这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常山蛇,又称“蛇影”,是一种非常狡猾、善于伪装的盗贼,他们常常成群结队,行动一致,如同一条蛇在蜿蜒前行,看似无害,实则狡猾凶狠。这里诗人用常山蛇来比喻当时社会上那些表面上看似和善、实则贪腐的官员和权贵。 接着,诗人用“一偷捕获十偷挟”来形容这些官员和权贵在贪腐行为被揭露后,往往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掩盖和压制,甚至勾结其他官员和权贵,共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行为就像一偷捕获了其他十偷,他们一起挟制百姓,不让百姓揭露他们的罪行。 然后,诗人用“十偷行赂一偷兔”来描绘那些已经贪腐的官员和权贵为了逃避惩罚,不惜行贿受贿,甚至勾结其他官员和权贵,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这种行为就像一只兔子在逃避追捕时,其他十只偷盗者都会为他提供帮助和掩护。 最后,诗人用“百姓如何柰得渠”来表达百姓对于这种贪腐现象的无奈和无助。百姓无法阻止这种贪腐现象的发生,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只能默默承受这种不公和苦难。 整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揭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贪腐现象,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深深忧虑。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群盗常山蛇势如,一偷捕获十偷挟。
十偷行赂一偷兔,百姓如何柰得渠。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关键词解释

  • 百姓

    读音:bǎi xìng

    繁体字:百姓

    短语:生人 萌 群氓 老百姓 民 庶 生灵 赤子

    英语:common people

    意思:
     1.百官。
      

  • 如何

    读音:rú hé

    繁体字:如何

    短语:争 怎 焉 哪样 安 哪 何等

    英语:what

    意思:
     1.怎样。
      ▶《书•尧典》:“帝曰:‘俞,予闻,如

  • 行赂

    读音:xíng lù

    繁体字:行賂

    意思:(行赂,行赂)
    犹行贿。
      ▶《国语•鲁语上》:“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汉徐干《中论•谴交》:“至乎怀丈夫之容而袭婢妾之态,或奉货而行赂,以自固结,求志属託,规图仕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