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茅侯》 候吏分遥迩,离人杂醉醒。

候吏分遥迩,离人杂醉醒。

意思:侦察兵分遥近,离开人杂醉醒。

出自作者[明]高启的《送茅侯》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深深的情感。 首句“欲知难别意,孤棹去还停”直接点出了离别的主题。诗人用“孤棹”这一形象来比喻离别的船只,表达了离别之人的孤独和无奈。他/她决定离开,但又不舍得,就像船只离开港口,独自漂泊在茫茫大海之中。而“去还停”则描绘了船只的动态,但同时也暗示了离别的不确定性,因为离去的方向并不确定,或许还会回来,或许就此离去。 第二句“候吏分遥迩,离人杂醉醒”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诗人用“遥迩”来形容分别的地点,暗示了距离的遥远,而“候吏”则可能是指送别的人,他们在分别的时刻,心情复杂,有喜有悲。离人(即离别的人)可能在醉酒和清醒之间变换,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接下来的两句“城临秋水渡,树带夕阳亭”描绘了分别的环境。城池临着秋水,渡口就在眼前,树带着夕阳亭,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日暮将至。这进一步强调了离别的悲伤和不舍。 最后一句“后夜看吟烛,怜君宿郡厅”是诗人的感慨。他/她将在后夜看着你手中的吟烛,表达了对离人的深深怜惜。即使是在分别之后,诗人仍然关心着离人的情况,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深深的情感和对离人的怜惜。它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值得一读再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欲知难别意,孤棹去还停。
候吏分遥迩,离人杂醉醒。
城临秋水渡,树带夕阳亭。
后夜看吟烛,怜君宿郡厅。
作者介绍 高启简介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关键词解释

  • 离人

    读音:lí rén

    繁体字:離人

    意思:(离人,离人)

     1.谓超脱人世。
      ▶《庄子•田子方》:“向者先生形体掘若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
     
     2.离别的人;离开家园、亲人的人。<

  • 候吏

    引用解释

    1.即候人。古代掌管整治道路稽查姦盗,或迎送宾客的官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臣居 齐 荐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为县令,一人为候吏。及臣得罪……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不止。”

    2.多指驿吏。 唐 刘禹锡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诗:“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读音:hòu lì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