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题大安寺通禅师院》 寄语迷津者,来兹问不妨。

寄语迷津者,来兹问不妨。

意思:在对迷津的,来这问不妨碍。

出自作者[唐]贯休的《题大安寺通禅师院》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游历名山时的所见所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首联“应行诸岳遍,象屣半无纲。一法寻常说,此机仍未忘。”描绘了作者在名山游历的情景。他应该去遍访所有的名山,但似乎像网一样的计划被半途而废,这可能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使得人们常常无法按照计划行事。然而,尽管如此,作者仍然保持着对真理的追求,他谈论着所有的方法和理论,但他的内心仍然保持着对真理的执着和追求。 颔联“窗闲藤影老,衲厚瀑痕荒。”这两句诗描绘了作者所处的环境,窗户旁边,藤蔓已经老去,衣服上的补丁和瀑布的痕迹也显得荒芜。这可能暗示着作者已经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他的内心已经变得沉稳和从容。同时,这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他能够从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沧桑和变化。 颈联“寄语迷津者,来兹问不妨。”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在人生迷途中徘徊的人的关怀和鼓励。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感悟,能够帮助那些迷失方向的人找到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总体来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他通过游历名山、自然环境、人生哲理等方面,表达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同时,这首诗也充满了诗意的美感和哲理的深度,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应行诸岳遍,象屣半无纲。
一法寻常说,此机仍未忘。
窗闲藤影老,衲厚瀑痕荒。
寄语迷津者,来兹问不妨。
作者介绍 张耒简介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

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关键词解释

  • 迷津

    读音:mí jīn

    繁体字:迷津

    短语:歧路 歧途

    英语:maze

    意思:
     1.迷失津渡;迷路。
      ▶唐·孟浩然《南还舟中寄袁太祝》诗:“桃源何处是?游子正

  • 寄语

    读音:jì yǔ

    繁体字:寄語

    英语:send word

    意思:(寄语,寄语)
    传话,转告。
      ▶南朝·宋·鲍照《代少年时至衰老行》:“寄语后生子,作乐当及春。”
      ▶唐·刘希

  • 不妨

    读音:bù fáng

    繁体字:不妨

    英语:there is no harm in

    意思:
     1.表示可以、无妨碍之意。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世人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