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不赴召有述》 老夫一管春秋笔,留向胸中取次裁。

老夫一管春秋笔,留向胸中取次裁。

意思:我有一管春秋笔,留下向胸中取次裁。

出自作者[元]杨维桢的《不赴召有述》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与皇帝讨论历史,秀才老秀才对于读书台的冷淡态度,以及他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独特见解。 首联“皇帝书征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描绘了老秀才对于皇帝征召的冷淡态度,他似乎对读书台的兴趣不大。这暗示了老秀才可能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更为深刻,不屑于表面的形式。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应知汉祚开。”这两句诗借用了张良和诸葛亮的历史人物典故,表达了老秀才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独特见解。他可能认为像张良这样的历史人物是为了更大的目标而行动,而诸葛亮则可能预见到汉朝的复兴。 “太守枉于堂下拜,使臣空向日边回。”这里描绘了老秀才在皇帝面前的威严和地位,他对于皇帝的邀请并不为所动,只是礼貌地接受了太守的拜见。这进一步强调了老秀才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的淡漠。 “老夫一管春秋笔,留向胸中取次裁。”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老秀才对于历史的独特处理方式,他使用春秋笔法来记录历史,他的历史观可能更注重道德和伦理,而非单纯的政治或军事事件。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老秀才对于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独特理解。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淡漠态度,以及他对于道德和伦理的重视。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皇帝书征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应知汉祚开。
太守枉于堂下拜,使臣空向日边回。
老夫一管春秋笔,留向胸中取次裁。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96年-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等。他是元朝末年和明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杨维桢自幼聪颖,其父杨宏对他寄予厚望。他的诗歌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常常描写自然风景和人民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此外,杨维桢还擅长书法和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和花鸟画。他的画作与诗歌一样清新脱俗、自然流畅。

关键词解释

  • 春秋笔

    引用解释

    相传 孔子 据史实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字寓褒贬,不佞不谀,使乱臣贼子惧。后遂以“春秋笔”指据事直书的史笔。 宋 刘辰翁 《读社拾遗百忧集行有感》诗:“毁誉都忘月旦评,姓名不上《春秋》笔。”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史馆赋诗》:“老夫参秉《春秋》笔,不作諛词取世讥。” 郁达夫 《青岛杂事诗》之十:“诸君珍重《春秋》笔,好记遗民井

  • 老夫

    读音:lǎo fū

    繁体字:老夫

    英语:I

    意思:
     1.年老的男子。
      ▶《易•大过》:“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李鼎祚集解:“二体干老,故称老夫。”

  • 胸中

    读音:xiōng zhōng

    繁体字:胸中

    意思: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状态。
      ▶《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史记•苏秦列传》:“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彊弱,内度其士

  • 一管

    引用解释

    1.表数量。用于管状之物。《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 皇甫殿 直 道:‘这妮子却不弄我!’喝将过去,带一管锁,走出门去,拽上那门,把锁锁了。”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我随身带得有一瓶安酸和一管手枪。”

    2.一支笔。《晋书·曹毗传》:“检名实於俄顷之间,定得失乎一管之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适间大姐所用何笔

  • 春秋

    读音:chūn qiū

    繁体字:春秋

    短语:庚 年华 岁 齿 龄 年

    英语:spring and autumn

    意思:
     1.春季与秋季。
      ▶《礼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