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屯田词》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意思: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授去讨伐南山木。

出自作者[唐]戴叔伦的《屯田词》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春季耕田时的艰辛和困难,以及秋季收成时的困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诗人生动地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和环境,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 首先,诗中描述了春耕时的场景,农民们满怀欣喜地开始耕种禾麦,但天气却并不配合,天气干旱,土地干燥,锄地都非常困难。接着,新禾尚未成熟,飞蝗却已经到来,吞噬了所有的青苗,使得农民们收成无望。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农民们的困境,他们不得不驱使自己的牛车进入深山,砍伐木材以备冬季使用。然而,由于霜重草枯,牛匹也饿得皮包骨头,无法继续工作。这些描述都反映了农民们在艰苦环境中挣扎求生的艰辛。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农民们困境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他感叹这些艰辛历尽却无人知晓,只能望断天南泪如雨。这种无奈和无助的情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唤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农民们在艰苦环境中的挣扎和无奈,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馀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2——约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今存诗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细辨伪。

关键词解释

  • 南山

    读音:nán shān

    繁体字:南山

    英语:nan

    意思:
     1.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诗•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巖巖。”
      ▶《汉书•

  • 十月

    读音:shí yuè

    繁体字:十月

    意思:
     1.一年中的第十月。
      ▶《诗•豳风•七月》:“八月其穫,十月陨萚。”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七年,长乐宫成,诚侯群臣皆朝十月。”
      ▶司

  • 移屯

    读音:yí tún

    繁体字:移屯

    意思:转移驻防。
      ▶唐·戴叔伦《屯田词》诗:“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旧唐书•郭子仪传》:“诏子仪以步骑三万自河中移屯泾阳。”

  • 来向

    读音:lái xiàng

    词语解释

    ⒈  来的方向:根据风的来向调整扬场机的位置。

  • 山木

    读音:shān mù

    繁体字:山木

    意思:
     1.山中的树木。
      ▶《左传•昭公三年》:“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
      ▶南朝·宋·谢灵运《过瞿溪山僧》诗:“钻燧断山木,掩岸墐万户。”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