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中秋月》 此身直愿乘双翼,飞上三峰第一高。

此身直愿乘双翼,飞上三峰第一高。

意思:这身体一直希望利用双翅膀,飞上三峰第一高。

出自作者[宋]文同的《中秋月》

全文赏析

这首诗《隔林滟滟生寒浪,倚汉岧岧数乱峰》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和人生感悟的诗,它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隔林滟滟生寒浪,倚汉岧岧数乱峰”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壮观的自然画卷。其中,“滟滟”和“寒浪”这两个词形象地描绘了水的波光粼粼和山峰的峻峭高耸,给人一种壮美之感。而“倚汉”则暗示了山峰的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崇高之感。这些描绘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 接着,“记得旧山曾此夕,碧岩千尺坐高松”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自然的感慨。诗人回忆起曾经在这座山峰下的碧岩上,与高松为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夜晚。这种回忆和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望外物容澄似水,坐中秋力凛如刀”这两句中,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水一样清澈透明,又比作刀一样凛冽刺骨。这种比喻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挑战的决心和勇气。 最后,“此身直愿乘双翼,飞上三峰第一高”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人生追求的决心。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飞上天空一样,攀登三峰之巅,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这种决心和勇气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表达人生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它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隔林滟滟生寒浪,倚汉岧岧数乱峰。
记得旧山曾此夕,碧岩千尺坐高松。
望外物容澄似水,坐中秋力凛如刀。
此身直愿乘双翼,飞上三峰第一高。
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关键词解释

  • 三峰

    读音:sān fēng

    繁体字:三峰

    意思:
     1.三山峰。指华山之莲花、毛女、松桧三山峰。
      ▶唐·陶翰《望太华赠卢司仓》诗:“行吏到西华,乃观三峰壮。”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摺:“泪添九曲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