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青城县何子方使君同年园池》 水竹光中同一笔,丐君荷露濯尘缨。

水竹光中同一笔,丐君荷露濯尘缨。

意思:水竹林阳光中同一笔,求你扛着露灌尘缨。

出自作者[宋]范成大的《青城县何子方使君同年园池》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桤田芋垄之间的行走,以及沿途的风景和感受。 首句“桤塍芋垄意中行,浩荡薰风不计程”描绘了作者在田间小路上行走,芋田和桤树在眼前起伏,浩荡的薰风让他忘记了路程的远近。这句诗以生动的视觉和触觉描绘了田园风光,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雨脚背人归玉垒,江声随马入青城。”描绘了作者在雨中归程中看到玉垒山的壮丽景色,以及江水声伴随着马蹄声进入青城山的场景。这句诗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了归途中的景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美。 “五桥今日新知路,千佛当年旧缀名。”描绘了作者在路上发现新的桥梁和千佛的经历。这句诗以新奇的发现和历史感,表达了作者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对历史的敬畏。 最后两句“水竹光中同一笔,丐君荷露濯尘缨。”表达了作者在清澈的水竹光中挥毫泼墨,如同丐君手持露水洗去尘世的烦恼。这两句诗以优美的比喻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作者在田园间的行走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同时,这首诗也充满了历史感和人文情怀,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过去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桤塍芋垄意中行,浩荡薰风不计程。
雨脚背人归玉垒,江声随马入青城。
五桥今日新知路,千佛当年旧缀名。
水竹光中同一笔,丐君荷露濯尘缨。
作者介绍 范成大简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追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关键词解释

  • 水竹

    读音:shuǐ zhú

    繁体字:水竹

    意思:
     1.水和竹。常借指清幽的景色。
      ▶唐·孟郊《旅次洛城东水亭》诗:“水竹色相洗,碧花动轩楹。”
      ▶宋·苏辙《五郡》诗:“当道沙尘类河北,依山水竹似江南。”<

  • 同一

    读音:tóng yī

    繁体字:衕一

    英语:identical

    意思:
     1.共一,合一;统一。
      ▶《韩诗外传》卷五:“三苗同一秀,意者天下殆同一也。”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

  • 尘缨

    读音:chén yīng

    繁体字:塵纓

    意思:(尘缨,尘缨)
    比喻尘俗之事。
      ▶《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
      ▶李周翰注:“尘缨,世事也。”
      ▶唐·白居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