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坟墓谁忍弃,嗟尔岂愿为流移。
意思:亲人坟墓谁忍心抛弃,你难道愿意为迁移。
出自作者[宋]王炎的《太平道中遇流民》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沉郁悲怆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诗人通过描述一个丁男负荷力疲、弱妻稚子面露悲色,以及春蚕成茧、丰收谷穗却只能输入豪家无留存的现实,揭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
首联“丁男负荷力已疲,弱妻稚子颜色悲”,直接描绘了丁男的疲累和弱妻稚子的悲色,奠定了全诗悲怆的基调。颔联“亲戚坟墓谁忍弃,嗟尔岂愿为流移”,进一步揭示了生活的艰难,诗人感叹谁会愿意离开故乡,迁徙他乡呢?颈联“丰年凛凛不自保,凶年菜色将何如”,描绘了丰收之年却人民无以为继的惨状,揭示了封建社会“丰年未必丰衣食,无疫未必无仓箱”的残酷现实。
诗人在尾联中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故乡既已不可居,他乡为客将谁依”,他不知道该去哪里,只能任由愁恨萦绕心头,甚至可能被抛弃到沟壑中,哪有时间顾及家乡的安土乐业呢?这种迷茫和无奈,正是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通过生动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奈。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