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江晴》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意思:雾裹着山怀疑失,雷鸣雨未停。

出自作者[清]郑燮的《江晴》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壮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雾裹山疑失”描绘了在浓雾中,山峰若隐若现,仿佛消失在雾气之中的景象。一个“疑”字用得极妙,既表达了山色因云雾笼罩而给人的若隐若现的感觉,又让读者产生意境“高古”的联想。这种似真似幻的描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神秘感和层次感。 次句“雷鸣雨未休”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雷雨的尾声。虽然雷声轰鸣,雨点稀落,但天气已经开始转晴。这句诗通过对比和转折,进一步凸显了自然景色的变幻莫测和壮丽之美。 第三句“夕阳开一半”则表现了夕阳逐渐露出的景象。云层渐渐散去,夕阳半露,余晖洒落,江面映照着红彤彤的光芒。一个“开”字用得十分传神,将夕阳逐渐显现的过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结句“吐出望江楼”则以楼台作为整幅画面的焦点,通过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使得整个景象更加生动和立体。望江楼仿佛是在云雾消散后,“吐”了出来,精巧醒目,与整幅画面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壮观,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作者介绍 韦庄简介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关键词解释

  • 雷鸣

    读音:léi míng

    繁体字:雷鳴

    英语:thunder

    意思:(雷鸣,雷鸣)
    雷声轰鸣。多形容声音响。
      ▶《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宋·苏轼《初别子由

  • 鸣雨

    读音:míng yǔ

    繁体字:鳴雨

    意思:(鸣雨,鸣雨)
    大雨,狂风暴雨。
      ▶唐·杜甫《雨不绝》诗:“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浦起龙心解:“鸣雨,大雨也。”
      ▶明·何景明《雨望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