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明月棹孤舟 海淀》 丹碧驳残秋夜雨。

丹碧驳残秋夜雨。

意思:丹碧反驳秋夜雨。

出自作者[清]纳兰性德的《明月棹孤舟 海淀》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和思考。 首先,诗的开头,“一片亭亭空凝伫。趁西风霓裳偏舞”,形象地描绘了一片亭亭玉立的秋叶,它们在秋风中舞动,仿佛在追随着霓裳舞曲的节奏。这里的“霓裳”一词,常常用来形容秋叶的美丽和轻盈,给人一种飘逸之感。这种描绘方式既生动又富有诗意,让人仿佛能够看到那片秋叶在风中舞动的场景。 接着,“白鸟惊飞,菰蒲叶乱,断续浣纱人语”,这里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象,白鸟惊飞,菰蒲叶乱,断续浣纱人语。这些细节描绘出秋天的宁静和自然之美,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寥。 然后,“丹碧驳残秋夜雨。风吹去采菱越女”,这里描绘了秋夜的雨景,雨中丹碧交辉,斑驳陆离,而风吹过,又仿佛带走了那些采菱越女的美好的回忆。这里的“采菱越女”暗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最后,“辘轳声断,昏鸦欲起,多少博山情绪”,这里描绘了作者的生活场景,辘轳声断,昏鸦欲起,这些细节描绘出作者的生活状态,而“博山”一词则暗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这里的“多少博山情绪”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一片亭亭空凝伫。
趁西风霓裳偏舞。
白鸟惊飞,菰蒲叶乱,断续浣纱人语。
丹碧驳残秋夜雨。
风吹去采菱越女。
辘轳声断,昏鸦欲起,多少博山情绪。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关键词解释

  • 丹碧

    读音:dān bì

    繁体字:丹碧

    意思:
     1.泛指涂饰在建筑物或器物上的色彩。
      ▶宋·陆游《桃源忆故人•应灵道中》词:“丹碧未干人去,高栋空留句。”
      ▶清·唐甄《潜书•非文》:“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狗之形

  • 秋夜

    读音:qiū yè

    词语解释

    ⒈  散文。鲁迅作。1924年发表。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描写作者后院里的两棵枣树以及鬼fc77眼的夜空。以秋天的夜空象征黑暗的现实,而枣树则是敢于斗争的勇士。作品意境深邃,富有哲理性和启迪意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