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偶作》 何不观古圣,一一已默识。

何不观古圣,一一已默识。

意思:为什么不看古代圣人,一个已默识。

出自作者[宋]杨简的《偶作》

全文创作背景

**《偶作》的创作背景与作者杨简的经历和思想变化有关**。杨简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他的思想倾向于唯心主义。在他担任富阳主簿期间,因为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而遭到辱骂,这让他心中开始产生疑惑,对事物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随后,他因病辞职,回到家乡后读书研究理学,这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倾向于陆九渊的“心学”。这种思想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存在于个人的心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偶作》这首诗便应运而生,表达了作者对于世界的看法和人生的态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了解更多创作背景。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道心非动静,学者何难易。
痴云欲扫除,迅霆无异拟。
无妄而徵疾,勿药斯有喜。
一轮秋月明,云为岂思虑。
太极奚可图,可图非太极。
矧复赘无极,哀哉可太息。
何不观古圣,一一已默识。
胡为复作图,交扰而曲屈。
是孰知五行,五行皆妙质。
不可离合论,浑浑体自一。
安得孔子生,邪说俱荡涤。
哀载复哀哉,太息复太息。

关键词解释

  • 何不

    读音:hé bù

    繁体字:何不

    英语:why not

    意思:犹言为什么不。表示反问。
      ▶《诗•唐风•山有枢》:“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
      ▶《孟子•尽心上》:“

  • 默识

    引用解释

    暗中记住。语出《论语·述而》:“默而识之。”《文选·孔融<荐祢衡表>》:“ 弘羊 潜计, 安世 默识,以 衡 準之,诚不足怪。” 李善 注引《汉书》:“ 张安世 ,字 少孺 ,为郎。上行幸 河 东,尝亡书三篋,詔问,莫能知,唯 安世 识之,具作其事。”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姬跃下榻执生手曰:‘知郎君颖悟,必能默识,所以手语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