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春深三首》 帘中飞絮萦残梦,窗外啼莺伴独吟。

帘中飞絮萦残梦,窗外啼莺伴独吟。

意思:帘中飞絮萦绕残梦,窗外啼莺伴独吟。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春深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郊原红绿变青阴,闭户不知春已深》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表达诗人闲适心境的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联“郊原红绿变青阴,闭户不知春已深”,诗人通过描述郊外的景色变化,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春天的到来。红绿相间的春色与青翠的树荫形成对比,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而“闭户不知”则表达了诗人的悠闲和淡泊名利的心境,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部世界的季节变化毫不在意。 颔联“稍喜荒畦添野荠,坐看新竹补疏林”,诗人对春天的变化感到欣喜,尤其是看到荒芜的田畦中长出了野荠,坐看新竹填补了疏落的树林。这里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生长的过程,表达了对生命力和自然美的欣赏。 颈联“帘中飞絮萦残梦,窗外啼莺伴独吟”,诗人描述了帘内的景象,柳絮纷飞,残梦萦绕;窗外黄莺啼叫,陪伴着诗人的独自吟咏。这里诗人通过描绘梦境和现实交织的场景,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但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享受和自得其乐的态度。 尾联“欲听楞严终懒出,道人知我祖无心”,诗人表示想要听楞严经却懒得出门,表达了诗人的懒散和随性。同时,“道人知我祖无心”也暗示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认同,表达了他对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诗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人在悠闲中享受生活,对自然美和生命力的欣赏也体现了他的乐观和积极态度。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道家思想的认同和对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的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郊原红绿变青阴,闭户不知春已深。
稍喜荒畦添野荠,坐看新竹补疏林。
帘中飞絮萦残梦,窗外啼莺伴独吟。
欲听楞严终懒出,道人知我祖无心。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飞絮

    读音:fēi xù

    繁体字:飛絮

    意思:(飞絮,飞絮)
    飘飞的柳絮。
      ▶北周·庾信《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
      ▶宋·辛弃疾《摸鱼儿》词:“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 独吟

    读音:dú yín

    繁体字:獨吟

    意思:(独吟,独吟)

     1.独自吟咏。
      ▶唐·白居易《秋雨中赠元九》诗:“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唐·白居易《郡中闲独寄微之及崔湖州》诗:“酒散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