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惊秋意,松先挠客情。
意思:草木惊秋意,松先搅客情。
出自作者[宋]曾丰的《辞东庙途中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海近微茫白,山穷次第平》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的优美诗篇。从题目可以看出,诗中描绘的是海和山的景象,而通过“微茫”、“次第平”等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描绘这些景象时所用的细腻笔触。
首联“海近微茫白,山穷次第平”直接描绘了海的景象,海近在咫尺,却显得微茫朦胧,白茫茫一片,给人一种广阔无垠的感觉。而“山穷次第平”则描绘了山的景象,随着视线逐渐远去,山也变得平坦起来,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延伸感。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将海的朦胧美和山的平远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颔联“固然天远大,加以眼高明”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诗人通过“天远大”和“眼高明”这两个比喻,将海的辽阔无垠和山的雄浑壮丽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这里的“天远大”并非指实际的距离远,而是通过比喻手法,表达出海的宽广无垠和深邃神秘。而“眼高明”则是指诗人眼光高明,能够看到平常人看不到的景象,这也暗示了诗人有着高远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
颈联“草木惊秋意,松先挠客情”则从侧面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变化,草木在秋意中摇曳生姿,而松树则坚韧不拔,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客居他乡的感慨。
尾联“西风莫相恼,归计此回成”表达了诗人的归乡之念。西风无情,却也提醒诗人不要忘记归乡之计。“此回成”三字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决心和行动。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的朦胧美和山的平远美,同时通过比喻手法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将自然景象表现得生动形象。最后以西风相恼提醒诗人不要忘记归乡之计,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决心和行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篇。
相关句子
- 晚容变云霞,秋意著草木。-- 出自《晴望汉川》作者:[宋]文同
- 凉声何止到草木,秋意直将侵鬓毛。-- 出自《六月初九日晚大雨简文显子畅》作者:[宋]赵蕃
- 帘幕生秋意。-- 出自《清平乐·秋光烛地》作者:[宋]陈师道
- 秋意满平芜。-- 出自《浪淘沙 钱南金疾作代简问讯》作者:[元]邵亨贞
- 秋意满平芜。-- 出自《浪淘沙 钱南金疾作代简问讯》作者:[元]邵亨贞
- 秋意早。-- 出自《渔家傲·鸿雁翩翩云路杳》作者:[元]许桢
- 秋意早。-- 出自《渔家傲·鸿雁翩翩云路杳》作者:[元]许桢
- 总是悲秋意。-- 出自《十二时/忆少年》作者:[宋]彭耜
- 庭院生秋意。-- 出自《虞美人·一杯薄酒休辞醉》作者:[元]元好问
- 秋意生何许。-- 出自《贺新郎·秋意生何许》作者:[宋]李处全
- 秋意今如许。-- 出自《乳燕飞/贺新郎》作者:[宋]黄机
- 秋意早。-- 出自《渔家傲 寿杨复初 词品卷六》作者:[元]凌云翰
- 大虫食草木。-- 出自《菩萨蛮·还丹龙虎将何作》作者:[元]李真人
- 草木尽芬芳。-- 出自《南乡子·无处著春光》作者:[宋]辛弃疾
- 草木有所托。-- 出自《古风其四十四》作者:[唐]李白
- 江淮草木知名。-- 出自《柳梢青·爆竹声收》作者:[宋]无名氏
- 草木日零落。-- 出自《古风其五十二》作者:[唐]李白
- 安得草木心。-- 出自《赠故人马子乔诗》作者:[南北朝]鲍照
- 取譬草木。-- 出自《赠韩德真诗》作者:[魏晋]曹摅
- 草木还同。-- 出自《浪淘沙 余年七十,洪山僧相过,言别公?》作者:[元]姚燧
- 春山生草木。-- 出自《谒金门·花肃肃》作者:[宋]韩淲
- 草木皆垂泪。-- 出自《六州歌头·绿芜城上》作者:[宋]汪元量
- 玉佩惊秋早。-- 出自《菩萨蛮 新秋夜凉浴罢露坐》作者:[元]邵亨贞
- 玉佩惊秋早。-- 出自《菩萨蛮 新秋夜凉浴罢露坐》作者:[元]邵亨贞
- 碧树又惊秋。-- 出自《菩萨蛮·休文多病疏杯酌》作者:[宋]侯置
- 一叶忽惊秋。-- 出自《浪淘沙·一叶忽惊秋》作者:[宋]贺铸
- 纨扇惊秋换。-- 出自《醉春风·陌上轮蹄满》作者:[宋]陈德武
- 惊秋啼。-- 出自《碧云深/忆秦娥》作者:[宋]张辑
- 心事惊秋。-- 出自《累字戏作解愁吟简旧寮》作者:[宋]宋伯仁
- 山路惊秋老。-- 出自《醉花阴·碧玉槎桠金粟小》作者:[宋]丘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