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履道池上作》 犹喜春深公事少,每来花下得踟蹰。

犹喜春深公事少,每来花下得踟蹰。

意思:还是喜欢春深公事少,每次来花下得徘徊。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履道池上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家中的池塘、松竹、琴鱼等景物,以及巧妇、慈姑等人物活动,营造出一幅幽静舒适的家居生活图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表达了诗人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首联“家池动作经旬别,松竹琴鱼好在无?”中,诗人通过“家池”与“松竹琴鱼”的对比,询问家中的景物是否安好,展示了诗人对家中景物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颔联“树暗小巢藏巧妇,渠荒新叶长慈姑。”中,通过描绘树荫下的小鸟巢和荒芜的渠道中新生的慈姑叶,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生机与美丽。 颈联“不因车马时时到,岂觉林园日日芜。”中,诗人表达了对家中园林的荒废的遗憾,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尾联“犹喜春深公事少,每来花下得踟蹰。”中,诗人表达了在春天公务减少时,能够在花下徘徊欣赏的喜悦之情,进一步展现了他对家庭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自然,通过对家庭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家池动作经旬别,松竹琴鱼好在无?
树暗小巢藏巧妇,渠荒新叶长慈姑。
不因车马时时到,岂觉林园日日芜。
犹喜春深公事少,每来花下得踟蹰。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春深

    读音:chūn shēn

    繁体字:春深

    意思:春意浓郁。
      ▶唐·储光羲《钓鱼湾》诗:“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宋·秦观《次韵裴仲谟和何先辈》:“支枕星河横醉后,入帘飞絮报春深。”
      ▶许地山《危

  • 踟蹰

    读音:chí chú

    繁体字:踟躕

    短语:犹豫不决 游移 举棋不定 迟疑不决 裹足不前 动摇 犹豫 踌躇不前 迟疑 优柔寡断 彷徨 犹疑 瞻前顾后

    英语:hesitate

    <
  • 公事

    读音:gōng shì

    繁体字:公事

    英语:affair

    意思:
     1.朝廷之事;公家之事。
      ▶《诗•大雅•瞻卬》:“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朱熹集传:“公事,朝廷之事也

  • 下得

    读音:xià de

    繁体字:下得

    意思:捨得;忍心。
      ▶宋·辛弃疾《粉蝶儿》词:“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薄倖的冤家好下得,甚把人抛躲?”元·白朴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