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早秋夜坐》 邻僧同树影,砌月浸蛩声。

邻僧同树影,砌月浸蛩声。

意思:邻僧同树影,砌月逐渐蛩声。

出自作者[唐]贯休的《早秋夜坐》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清净自得的情怀。 首句“微凉砧满城,林下石床平”描绘了夏日微凉、人们开始敲击砧板准备做晚饭的场景,而林下的石床也变得平坦舒适。这两句营造出一种温馨、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平静和安详。 “发岂无端白,诗须出世清”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白发是自然规律,无法避免,而诗则需要一种超脱尘世的清净心境才能写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艺术的追求。 “邻僧同树影,砌月浸蛩声”两句继续描绘午后的静谧场景,僧人邻居和树影相伴,台阶上的月色映照着蟋蟀的叫声。这些细节描绘出一种幽静的美,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宁静。 最后,“独自更深坐,无人知此情”两句表达了诗人在这个宁静的午后独自坐到深夜,没有人知道他的心情。这种孤独和自得其乐的情感,正是诗人追求的超脱尘世的境界。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通过描绘细节和表达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一读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微凉砧满城,林下石床平。
发岂无端白,诗须出世清。
邻僧同树影,砌月浸蛩声。
独自更深坐,无人知此情。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

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关键词解释

  • 树影

    读音:shù yǐng

    繁体字:樹影

    意思:(树影,树影)
    树木的影子。
      ▶唐·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诗:“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前蜀·花蕊夫人《宫词》之二三:“翔鸾阁外夕阳天,树影花

  • 蛩声

    读音:qióng shēng

    繁体字:蛩聲

    意思:(蛩声,蛩声)
    蟋蟀的鸣声。
      ▶唐·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闇坐,满耳新蛩声。”
      ▶宋·王安石《五更》诗:“只听蛩声已无梦,五更桐叶强知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