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踏云行·耳听金经》 欲要灵明,须磨内镜。

欲要灵明,须磨内镜。

意思:想要灵明,须磨内镜。

出自作者[元]马钰的《踏云行·耳听金经》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典型的佛教禅诗,通过描绘修行者的生活方式和心态,表达了佛教的哲学理念。 首先,诗中描述了修行者耳听佛经,口食玉饼,手持象牙笔管书写心印的生活场景。这些细节描绘出一种清净、淡泊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修行者对物质生活的超脱和追求。 接着,诗中又提到虽然世间万事纷扰萦绕,但修行者的内心却如不动的清净湖水,不为所动。这表达了修行者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内心的清净。 然后,诗中又提到要保持灵明,需要磨炼内在的镜子般的光明。这里用了一个比喻,说明修行者需要不断磨炼自己的内心,使之更加明亮、清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世事。 最后,诗中描述了修行者在尘世中保持真常应的状态,而后显露出胎仙般的境界。这里再次强调了修行者内心的平静和超脱,同时也暗示了修行者已经达到了某种超越物质形态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佛教的哲学理念,即通过内心的修行和磨炼,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超越物质世界的纷扰,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也是许多佛教修行者追求的目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耳听金经,口餐玉饼。
手持象管书心印。
虽然事事竞相萦,真如不动常清净。
欲要灵明,须磨内镜。
居尘不杂真常应。
真常应后显胎仙,胎仙

关键词解释

  • 灵明

    引用解释

    1.指太阳的御者 羲和 。 汉 焦赣 《易林·噬嗑之鼎》:“三足孤乌,灵明为御。”

    2.神灵,神明。 唐 韩愈 《祭湘君夫人文》:“伏以祠宇毁顿,凭附之质,丹青之饰,暗昧不圭,不称灵明。”

    3.明洁无杂念的思想境界。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诗》之四:“宿昔秉心誓,灵明将见期。” 宋 苏辙 《劝子瞻修无生法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