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句曲秋日郊居杂兴(十首)》 渐老爱秋光,升沉意两忘。

渐老爱秋光,升沉意两忘。

意思:渐老爱秋光,升沉意两忘。

出自作者[明]杨基的《句曲秋日郊居杂兴(十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渐老爱秋光,升沉意两忘。雁声偏到枕,虫响故依床。薜荔千林雨,芙蓉一树霜。故园丛菊在,衰飒为谁香。¤》是一首描绘秋日景象、表达人生感慨的诗。 首句“渐老爱秋光”表达了诗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秋光的喜爱之情。诗人已经渐入老境,却看淡了人生的起落荣辱,达到了淡泊宁静的境界。 “升沉意两忘”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态度,他已忘却了名利的升沉荣辱,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心态。 “雁声偏到枕,虫响故依床”这两句描绘了秋夜的景象,大雁的叫声在耳边响起,昆虫的响动仿佛依偎在床边。这种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夜的宁静和祥和。 “薜荔千林雨,芙蓉一树霜”两句描绘了秋日山林的景象,薜荔如雨般飘摇,芙蓉在秋霜中更显艳丽。这种景象既表现了秋天的特征,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最后一句“故园丛菊在,衰飒为谁香”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虽然菊花在故园仍在盛开,但自己却不能回到故园去享受它们的香气,展现出一种漂泊无依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诗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渐老爱秋光,升沉意两忘。
雁声偏到枕,虫响故依床。
薜荔千林雨,芙蓉一树霜。
故园丛菊在,衰飒为谁香。
¤
作者介绍 杨基简介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江苏苏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

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关键词解释

  • 升沉

    读音:shēng chén

    繁体字:升沉

    英语:heave

    意思:(参见昇沉,陞沉)

     1.升降。旧时谓仕途得失进退。
      ▶唐·李白《送友人入蜀》诗:“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 秋光

    读音:qiū guāng

    繁体字:秋光

    意思:
     1.秋日的阳光。
      ▶唐·李商隐《商于》诗:“商于朝雨霁,归路有秋光。”
      ▶清·刘大櫆《吴氏节母墓志铭》:“悬皎日之秋光,倾岷江以涤也。”
     

  • 两忘

    引用解释

    1.两者一起忘记。《庄子·大宗师》:“与其誉 尧 而非 桀 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唐 白居易 《分司洛中多暇数与诸客宴游醉后狂吟偶成十韵》:“性与时相远,身将世两忘。” 元 倪瓒 《听袁员外弹琴》诗:“两忘絃与手,流泉松吹声。”

    2.特指物我、身世两者一起忘记。《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南朝 梁武帝 《连珠》:“是以弘道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