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应潭》 地征兼橘柚,土物半桑麻。

地征兼橘柚,土物半桑麻。

意思:土地征兼橘柚,土物半桑麻。

出自作者[宋]周弼的《应潭》

全文赏析

这首诗《村崦递相遮,分居两岸沙。地征兼橘柚,土物半桑麻。水白来如虹,山黄去若蛇。往年曾泊此,丛竹数人家。》是一首描绘乡村风光的诗,通过对乡村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首联“村崦递相遮,分居两岸沙。”描绘了乡村的景象,村庄分散在两岸的沙滩上,相互遮掩,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这一句通过“递相遮”这个词语,表达了村庄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和谐共处的关系,同时也暗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安详。 颔联“地征兼橘柚,土物半桑麻。”描绘了乡村的物产和农事活动。这里既有橘柚这样的水果,也有桑麻这样的经济作物,展现了乡村的富饶和繁荣。这一句通过“地征”和“土物”两个词语,表达了乡村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的丰富,同时也展现了乡村人民勤劳朴实的品质。 颈联“水白来如虹,山黄去若蛇。”描绘了乡村的自然景色。水白来如虹,形象地描绘了溪水的清澈和明亮,如同一条彩虹横跨山间;山黄去若蛇,则形象地描绘了山脉的黄色泥土在阳光下显得如同一条蜿蜒的蛇。这一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乡村的自然美景和神秘感。 尾联“往年曾泊此,丛竹数人家。”回忆了诗人曾经在乡村停留的经历,这里有翠绿的竹林和几户人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句通过回忆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乡村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的宁静和谐、富饶繁荣、自然美景和神秘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田园诗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村崦递相遮,分居两岸沙。
地征兼橘柚,土物半桑麻。
水白来如虹,山黄去若蛇。
往年曾泊此,丛竹数人家。

关键词解释

  • 土物

    引用解释

    1.土地所产的物品。《书·酒诰》:“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厥心臧。” 孔 传:“惟土地所生之物,皆爱惜之,则其心善。” 孙星衍 疏:“土物者,土所生之物,谓黍、稷。”

    2.本地的物产;某地特有的著名物产。《唐六典·户部尚书》“郎中员外郎掌领天下州县户口之事,凡天下十道,任土所出,而为贡赋之差” 唐 李林甫 注:“旧额

  • 桑麻

    引用解释

    1.桑树和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管子·牧民》:“藏於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宋 辛弃疾 《鹧鸪天·春日即事题毛村酒垆》词:“閒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縞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2.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二:“相见无杂言,

  • 地征

    读音:dì zhēng

    繁体字:地徵

    意思:土地税。
      ▶《周礼•地官•大司徒》:“制天下之地征。”
      ▶郑玄注:“征,税也。”
      ▶唐·颜萱《过张社处士丹阳故居》诗:“柴扉草屋无人问,犹向荒田责地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