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观潮三首》 今古循环曾不涸,谈天闳辩岂能名。

今古循环曾不涸,谈天闳辩岂能名。

意思:古今循环不曾干涸,谈天闳辩怎么能叫。

出自作者[宋]苏颂的《观潮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海门双峙隔沧溟,潮汐翻波势若倾》是一首对潮汐现象的生动描绘。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潮汐的壮丽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之情。 首联“海门双峙隔沧溟,潮汐翻波势若倾”,诗人以海门双峙为引子,引出潮汐翻波的壮阔景象。双峙如门,隔断沧溟,而潮汐翻波,气势如倾,生动地描绘出潮水涌动的壮观景象。 颔联“万叠银山横一线,千挝鼍鼓震重城”,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潮水涌动的壮丽景象比作“万叠银山”,又以“千挝鼍鼓”形容潮水冲击海岸的声音,生动地描绘出潮水冲击海岸的声势。 颈联“来无源委逢秋盛,信有盈亏应月生”,诗人进一步阐述潮汐变化的规律。潮水来无源委,却能在秋季盛行,相信盈亏与月亮升起有关。这是对潮汐现象的科学解释,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入理解和探索精神。 尾联“今古循环曾不涸,谈天闳辩岂能名”,诗人总结全文,指出潮汐现象今古循环而不枯竭,即使有卓越的辩论也不能穷尽其奥秘。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潮汐现象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入理解和探索精神,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海门双峙隔沧溟,潮汐翻波势若倾。
万叠银山横一线,千挝鼍鼓震重城。
来无源委逢秋盛,信有盈亏应月生。
今古循环曾不涸,谈天闳辩岂能名。
作者介绍
苏颂(1020年-1101年),字子容,号铁冠道人,是中国宋代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等多才多艺的人物。他出生于河南汝州一个官宦家庭,早年曾任过徐州知州和江宁府推官等职,后来历任礼部侍郎、太常卿等职。苏颂在政治上倡导开疆拓土,发展经济,加强刑法,提出“三务”(即钦定土地、推行新法和整顿军备)和“三策”(即皇帝当巡视全国,如有壅蔽者一律除掉;设立中书省,以督促各地政务;推行渔业、农业和水利事业),为宋代政治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

苏颂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主张以天圆地方为宇宙观,提出了“太虚实落说”和“青阳三策论”等理论,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赤道仪和水银温度计,对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苏颂还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散文以议论和叙事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充满诗意;他的书法和画作也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代表作有《铁冠图》等。

关键词解释

  • 谈天

    解释

    谈天 tántiān

    [chat] 闲聊天,闲谈。也叫“谈闲天”

    引用解释

    1. 战国 齐 阴阳家 邹衍 (邹,一作驺)其语宏大迂怪,故称“谈天”。《史记·孟子荀卿列

  • 岂能

    读音:qǐ néng

    繁体字:豈能

    英语:how could; can; how is it possible

    详细释义:怎能、那能。左传?昭公九年:『文之伯也,岂能改物。』孟子?梁惠王

  • 循环

    解释

    循环 xúnhuán

    [circulate;circle] 以环形、回路或轨道运行;沿曲折的路线运行;特指运行一周而回到原处

    引用解释

    往复回旋。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 今古

    读音:jīn gǔ

    繁体字:今古

    意思:
     1.现时与往昔。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宋·苏轼《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诗:“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

  • 能名

    读音:néng míng

    繁体字:能名

    意思:能干的名声。
      ▶《后汉书•侯霸传》:“后为淮平大尹,政理有能名。”
      ▶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诗:“籍甚黄丞相,能名自颍川。”
      ▶宋·王谠《唐语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