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乙丑除夕次韵答倦知同年》 杭人认入承平世,爆竹声沉万井庐。

杭人认入承平世,爆竹声沉万井庐。

意思:杭州人认识到太平世,爆竹声沉一万井房屋。

出自作者[近代]陈三立的《乙丑除夕次韵答倦知同年》

全文赏析

这首诗《残客光阴托烬余,接床湖树鸟巢如》是一首描绘生活艰辛和人生无常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感慨。 首联“残客光阴托烬余,接床湖树鸟巢如。”诗人以一种简洁而深刻的描绘,表达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常。客居他乡,光阴如烬,生活如同在湖边的树上筑巢的鸟,漂泊不定。这不仅描绘了诗人自身的状态,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颔联“三年留命偿磨折,一室何心问扫除。”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磨难的无奈和接受。在艰难的生活中,诗人用三年的时间来补偿过去的磨难,对于清扫屋子这样的小事,已经没有心情去关注。这里既有生活的艰辛,也有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颈联“催老杯浇终古恨,移情灯显数行书。”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生活的寄托。时间的流逝催人老去,诗人用酒来浇心中的恨,而转移情感则体现在灯下的阅读上。这里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尾联“杭人认入承平世,爆竹声沉万井庐。”诗人以杭州人仍沉醉在太平盛世的幻想中,反衬出自己生活的艰辛和现实的残酷。爆竹声沉,万井庐起,描绘出一种寂静而荒凉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自身的状态和对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对生活的描绘,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这首诗语言简洁而深刻,情感真挚而感人,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残客光阴托烬余,接床湖树鸟巢如。
三年留命偿磨折,一室何心问扫除。
催老杯浇终古恨,移情灯显数行书。
杭人认入承平世,爆竹声沉万井庐。
作者介绍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关键词解释

  • 承平

    读音:chéng píng

    繁体字:承平

    英语:peaceful

    意思:治平相承;太平。
      ▶《汉书•食货志上》:“今纍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鉅万,而贫弱俞困。”
      ▶唐·鲍防《杂感》诗

  • 爆竹

    读音:bào zhú

    繁体字:爆竹

    英语:firecracker

    意思:
     1.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瘟神,谓之“爆竹”。火药发明后以多层纸密捲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

  • 井庐

    读音:jǐng lú

    繁体字:井廬

    意思:(井庐,井庐)

     1.古代井田制,八家共一井,因用以指井田和房舍。
      ▶《通典•食货四》:“因井庐以定赋税。”
     
     2.泛指邻里;乡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