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投江西曾宪二首》 外台天耳目,正士国根基。

外台天耳目,正士国根基。

意思:外台天耳目,正士国根基。

出自作者[宋]戴复古的《投江西曾宪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诸贤皆在位,治效尚迟迟》是一首对政治现状的深刻批评和对贤能治理的期盼的诗。它描绘了一个看似公正但实际上充满污吏的政府,以及一个明君的渴望。诗中表达了对官员们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去污吏的失望,以及对明君的期待。 “诸贤皆在位”表达了诗人对贤能官员的期待,他们应该有能力改变现状,提高治理效率。然而,“治效尚迟迟”则揭示了现实中的治理效果并未达到预期,这可能是由于官员们未能有效地执行他们的职责,或者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手段和资源。 “污吏未能去”是对当前政治环境的真实描绘,揭示了政府中存在的不公正和不道德的现象。诗人对这种状况感到愤怒和失望,他希望明君的出现能够改变这种状况。 “明君若可欺”表达了诗人对明君的期待,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即有权有势的人可能可以欺骗明君,这无疑是对公正治理的挑战。 “外台天耳目,正士国根基。”这里,“外台”指的是监察机构,“天耳目”则象征着公正和明察秋毫。诗人希望监察机构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国家的基石,为国家的公正治理提供保障。同时,“正士国根基”也表达了诗人对正直之士的支持和期待,他们应该成为国家治理的中坚力量。 最后,“既揽澄清辔,那无按察时。”诗人表达了他决心要掌握治理国家的权力,并采取果断措施,整顿社会风气,实现国家的公正和繁荣。这句诗充满了决心和信心,展示了诗人的勇气和智慧。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对政治现状的深刻批评和对公正治理的期盼。它表达了诗人对公正和道德的追求,以及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期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展示了诗人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诸贤皆在位,治效尚迟迟。
污吏未能去,明君若可欺。
外台天耳目,正士国根基。
既揽澄清辔,那无按察时。
作者介绍 庾信简介
戴复古(1167年-1248年后),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

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解释

  • 正士

    读音:zhèng shì

    繁体字:正士

    意思:
     1.正直之士。
      ▶《书•泰誓》:“屏弃典刑,囚奴正士。”
      ▶《晏子春秋•问下十九》:“正士处势临众不阿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
      ▶《后汉书

  • 耳目

    读音:ěr mù

    繁体字:耳目

    短语:眼线 坐探 间谍 特工 探子 细作 特务 特

    英语:information

    意思:
     1.耳朵和眼睛。
      ▶

  • 根基

    读音:gēn jī

    繁体字:根基

    短语:地基

    英语:groundwork

    意思:
     1.基础。
      ▶《三国志•魏志•邓艾传》:“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

  • 外台

    读音:wài tái

    繁体字:外檯

    解释:1.官名◇汉刺史,为州郡的长官,置别驾﹑治中,诸曹掾属,号为外台。 2.官名。兰台。 3.官名『因秦制,置谒者为外台。参见\"三台\"。

  • 天耳

    读音:tiān ěr

    繁体字:天耳

    意思:
     1.佛教谓色界诸天人之耳,能闻六道众生之言语及一切声响。
      ▶《俱舍论记》第二七:“天眼、天耳,是所依根。”
     
     2.谓未受壅蔽、保持本性的天然之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