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端式十题·垂崖鞭》 绸直老龙须,佶屈修蛇尾。

绸直老龙须,佶屈修蛇尾。

意思:他直主峰需要,结转修蛇的尾巴。

出自作者[宋]司马光的《和端式十题·垂崖鞭》

全文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描绘了一种生长在苍崖底下的山竹。首句“山竹引春根,垂透苍崖底”,描述了山竹从春生的根苗垂挂下来,穿透了苍崖的底部,形象生动,使读者能够立即想象出这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姿态。这两句诗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观察和描绘的细腻之处,引领读者进入一个鲜活、生动的自然世界。 接下来,“绸直老龙须,佶屈修蛇尾”,诗人用比喻的手法,进一步描绘了山竹的形态。他将竹枝比作老龙的胡须,既长且直,又坚韧有力;又将竹尾比作修长弯曲的蛇尾,矫健灵动。这两句诗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感,使山竹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 最后,“支郎虽畜马,不忍裁为箠”,诗人借用支郎的故事表达了对山竹的赞美和尊重。支郎虽然畜养马匹,但却不忍心将山竹砍伐作为马鞭。这既展示了山竹的坚韧美丽,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 整首诗语言生动,意象鲜明,通过对山竹的细腻描绘,展示了自然的魅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深敬意。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山竹引春根,垂透苍崖底。
绸直老龙须,佶屈修蛇尾。
支郎虽畜马,不忍裁为箠。
作者介绍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关键词解释

  • 龙须

    读音:lóng xū

    繁体字:龍須

    解释:1.亦作\"龙?\"。 2.草名。茎可织席。 3.喻长而细如龙须之物。 4.见\"龙须席\"。 5.指头足纲类的鱼,如章鱼等。 6.帝皇之须。

    详细

  • 绸直

    引用解释

    密而直。绸,通“ 稠 ”。《诗·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绸直如髮。” 毛 传:“密直如髮也。” 郑玄 笺:“其情性密緻,操行正直,如髮之本末无隆杀也。”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宣城张主簿见赠》:“遂令吾乡民,绸直无曲挠。”

    读音:chóu zhí

  • 老龙

    读音:lǎo lóng

    繁体字:老龍

    意思:(老龙,老龙)

     1.指老子。语本《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元·耶律楚材《河中春游有感》诗之五:“自知勋业输雏凤,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