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过云》 粉洞二十里,当中幽客行。

粉洞二十里,当中幽客行。

意思:粉洞二十里,当中幽客行。

出自作者[唐]皮日休的《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过云》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粉洞二十里,当中幽客行。片时迷鹿迹,寸步隔人声。以杖探虚翠,将襟惹薄明。经时未过得,恐是入层城。》从标题可以看出,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处风景名胜地,名为“粉洞”,并且描绘了在此处行走的情景和感受。 首联“粉洞二十里,当中幽客行。”描绘了粉洞的地理位置和诗人行走的路线。粉洞距离诗人所在的地方大约有二十里,诗人在此处行走,正位于幽深之处。这里的“当中”一词,给人一种深邃、神秘的感觉,仿佛诗人正行走在一片未知的领域中。 颔联“片时迷鹿迹,寸步隔人声。”鹿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常常被用来象征自由、纯净和生机。在这里,鹿的足迹在短暂的时间内消失在迷雾之中,说明粉洞的神秘和深邃。同时,寸步之间便隔绝了人声,进一步强调了粉洞的静谧和幽深。 颈联“以杖探虚翠,将襟惹薄明。”诗人用木杖试探着前进,周围的景色如翠绿的屏障一般。诗人用“惹”字将衣襟与周围的景色联系起来,生动地描绘出周围景色对衣襟的触动,进一步表现了粉洞的清新和幽静。 尾联“经时未过得,恐是入层城。”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诗人并未找到出路,这让他感到困惑和迷茫。这里的“层城”借用了传说中的层城仙境的典故,暗指粉洞如同一个迷人的仙境,令人向往却又难以到达。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粉洞的地理位置、景色、氛围和探索过程,展现了一个神秘、幽深、清新、迷人的仙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中。同时,诗人在探索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也表达了他对粉洞的深深向往和敬畏之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粉洞二十里,当中幽客行。
片时迷鹿迹,寸步隔人声。
以杖探虚翠,将襟惹薄明。
经时未过得,恐是入层城。
作者介绍 皮日休简介
皮日休(约838—约883),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汉族,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曾居住在鹿门山,道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终。

皮日休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被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皮日休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关键词解释

  • 当中

    读音:dāng zhōng

    繁体字:噹中

    短语:中流 中间 中游 中等 中 中级

    英语:in the middle (of)

    意思:(当中,当中)

     

  • 客行

    读音:kè xíng

    繁体字:客行

    意思:离家远行,在外奔波。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南朝·宋·鲍照《还都道中作》诗:“昨夜宿南陵,今旦入芦州。客行惜日月,崩波不可留。”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