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次韵筠守毛维瞻司封观修城三首》 荆棘烧残桑柘出,狐狸去尽犬鸡来。

荆棘烧残桑柘出,狐狸去尽犬鸡来。

意思:荆棘烧残桑柘出来,狐狸狗、鸡来了。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次韵筠守毛维瞻司封观修城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拨弃案头文字堆,晓晴山色四门开》是一首描绘清晨山城美景和诗人内心感受的诗篇。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诗人情感的抒发,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山城的深深情感。 首联“拨弃案头文字堆,晓晴山色四门开。”诗人将案头的文字堆弃,象征着对世俗事务的暂时放下,而清晨的晴天和四门大开的山色则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这一联描绘了诗人对山城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颔联“究怀民事老虽壮,俯首山城心已灰。”这一联表达了诗人的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诗人虽然年富力强,但面对山城的民事问题,却感到力不从心,内心充满了无力感。同时,诗人也感到自己对山城的情感已经冷却,曾经的热情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失落。 颈联“荆棘烧残桑柘出,狐狸去尽犬鸡来。”这一联描绘了山城在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草木烧残,狐狸走尽,鸡犬不宁。这些景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山城的失落感和无奈之情。 尾联“规模先遣通蹊隧,後乘应容众客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的希望和愿景。他希望通过疏通道路,让更多的游客能够来到这里,感受山城的美丽和魅力。这一联也表达了诗人对山城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众客的欢迎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城的清晨美景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山城的深深情感和对山城未来的美好愿景。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又有对民事问题的无奈和失落,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拨弃案头文字堆,晓晴山色四门开。
究怀民事老虽壮,俯首山城心已灰。
荆棘烧残桑柘出,狐狸去尽犬鸡来。
规模先遣通蹊隧,後乘应容众客陪。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荆棘

    读音:jīng jí

    繁体字:荊棘

    短语:

    英语:bramble

    意思:(荆棘,荆棘)

     1.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
      ▶《老子》:“师之所处,荆

  • 狐狸

    读音:hú lí

    繁体字:狐狸

    英语:fox

    意思:
     1.兽名。狐和狸本为两种动物。后合指狐。常喻奸佞狡猾的坏人。
      ▶《东观汉记•张纲传》:“侍御史张纲独埋轮于雒阳都亭,曰:‘豺狼当

  • 烧残

    读音:shāo cán

    繁体字:燒殘

    意思:(烧残,烧残)

     1.焚烧残害。
      ▶《史记•吴王濞列传》:“贼杀大臣及汉使者,迫劫万民,夭杀无罪,烧残民家,掘其丘冢,甚为暴虐。”
     
     2.燃

  • 桑柘

    引用解释

    1.桑木与柘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鳩拂其羽,戴胜降於桑。”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而先植桑柘已成,蚕丝之利,甲於东南,迄今尤盛。” 元 张养浩 《寨儿令·绰然亭独坐》曲:“杨柳风微,苗稼云齐,桑柘翠烟迷。” 清 周亮工 《樵川城中》诗:“林边桑柘好,何地认烽烟。”

    2.指农桑之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