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了明长老归长芦》 人言棒头出孝子,我道怜儿不觉丑。

人言棒头出孝子,我道怜儿不觉丑。

意思:人们说棒头出孝子,我道怜儿不觉羞耻。

出自作者[宋]释宗杲的《送了明长老归长芦》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表达了对孝道、教育、传承等问题的独特见解。 首句“人言棒头出孝子,我道怜儿不觉丑”,直接点出了孝道的教育方式。在许多文化中,孝道的教育常常是通过严厉的棍棒惩罚来实现的,诗人却认为,真正的孝道并不需要这种严厉的手段,反而是在无条件的爱和关怀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这种观点富有深意,引人深思。 “长芦长老恁麽来,妙喜空费一张口”,诗人借用了禅宗中长芦长老的故事,表达了对传承的看法。长芦长老对弟子妙喜的教导,并非通过言语,而是通过无言的行动,让妙喜自己去体验和理解。这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真正的传承并非言语的传递,而是通过行动和经历来影响和启示。 “纵教四海妄流传,野干能作师子吼”,即使有人想要通过各种方式将这种理念四处传播,但就像野干虽然能发出狮子的吼声,却无法成为真正的狮子一样,这种理念终究只是表面的模仿,无法深入人心。 “孰云无物赠伊行,喝下铁围山倒走”,最后,诗人以一种激昂的语气表达了对这种理念的坚持和信心。即使没有具体的实物可以赠予,只要有人能够领会并实践这种理念,就能像喝下铁围山的水一样,瞬间改变自己的世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禅宗的智慧和诗人的独特视角,深入探讨了孝道、教育、传承等重要问题。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并非严厉的惩罚或表面的模仿,而是无条件的爱和关怀;真正的传承并非言语的传递,而是通过行动和经历来影响和启示;真正的理念并非实物,而是能够改变世界的力量。这首诗富有哲理和智慧,值得我们深思和品味。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人言棒头出孝子,我道怜儿不觉丑。
长芦长老恁麽来,妙喜空费一张口。
纵教四海妄流传,野干能作师子吼。
孰云无物赠伊行,喝下铁围山倒走。

关键词解释

  • 棒头出孝子

    谓对子女要实行严格的教育,才能教出成器的孩子。 元 秦简夫 《剪发待宾》第二折:“你待要闺中养艷姝,姐姐也,我则理会得棒头出孝子。”《续传灯录·径山了明禅师》:“人言棒头出孝子,我道怜儿不觉丑。”《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又道是‘棒头出孝子,筯头出忤逆’。”

    读音:bàng tóu chū xiào zǐ

  • 棒头

    读音:bàng tóu

    繁体字:棒頭

    英语:end bulb

    意思:(棒头,棒头)

     1.方言。玉米。
      ▶《抗日歌谣•村村农民齐动员》:“夏日如火热难当,棒头熟来高粱黄。”<

  • 不觉

    读音:bù jué

    繁体字:不覺

    英语:unconsciously

    意思:(不觉,不觉)

     1.沉睡不醒。
      ▶《战国策•魏策二》:“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

  • 人言

    读音:rén yán

    繁体字:人言

    英语:people\'s words

    意思:
     1.别人的评议。
      ▶《左传•昭公四年》:“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
      ▶宋·苏轼《次韵滕大

  • 出孝

    读音:chū xiào

    繁体字:出孝

    意思:既葬后除丧。孝,居丧之谓。
      ▶《新唐书•韦挺传》:“既葬,邻伍会集,相与酣醉,名曰出孝。”

    解释:1.既葬后除丧。孝,居丧之谓。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