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观世音赞六首》 八万四千清净眼,见尘劳中华藏海。

八万四千清净眼,见尘劳中华藏海。

意思:八万四千清净眼,见尘劳中华藏海。

出自作者[宋]黄庭坚的《观世音赞六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佛教的视角,描绘了补陀岩的景象,以及众生在尘世中的苦难和在涅槃中解脱的理想。 首先,“海岸孤绝补陀岩,有一众生圆正觉”,描绘了补陀岩的孤寂和其作为佛教圣地的重要性,以及在尘世中有一众生已经觉悟,达到了圆满正觉的状态。 “八万四千清净眼,见尘劳中华藏海。”这句诗展示了佛教的博大精深,它认为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充满了各种珍宝,即众生。 “八万四千母陀臂,接引有情到彼岸。”这里用母陀臂比喻佛法如母爱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引导,接引众生到达彼岸,即涅槃的境界。 “涅盘生死不二见,是则名为施无畏。”涅槃是佛教中超脱生死,达到永恒的境界。这句诗表达了佛教对生死问题的独特见解,即生死并非两个世界,而是同一世界的不同状态。 “八风吹播老病死,无一众生得安稳。”这句诗描绘了人生中的种种苦难,如风般吹过,众生无法得到安稳。 “心华照了十方空,即见观世音慈眼。”这里用观世音的慈悲眼光比喻佛法的智慧之光,照亮了十方世界。 最后,“设欲真见观世音,金沙滩头马郎妇。”这句诗描绘了观世音菩萨在尘世中的化身,提醒人们要寻求真正的佛法,就要深入了解尘世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佛教的博大精深和慈悲精神,以及众生在尘世中的苦难和寻求解脱的道路。它鼓励人们深入了解佛法,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以达到涅槃的境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海岸孤绝补陀岩,有一众生圆正觉。
八万四千清净眼,见尘劳中华藏海。
八万四千母陀臂,接引有情到彼岸。
涅盘生死不二见,是则名为施无畏。
八风吹播老病死,无一众生得安稳。
心华照了十方空,即见观世音慈眼。
设欲真见观世音,金沙滩头马郎妇。
作者介绍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关键词解释

  • 中华

    读音:zhōng huá

    繁体字:中華

    英语:China (alternate formal name)

    意思:(中华,中华)

     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

  • 清净

    读音:qīng jìng

    繁体字:清凈

    短语:恬静 夜深人静 静 沉寂 宁静 僻静 寂然 沉静 安静 幽静 肃静 鸦雀无声 喧闹 静悄悄 静寂 冷静 万籁俱寂 漠漠 寂静

    英语:

  • 眼见

    读音:yǎn jiàn

    繁体字:眼見

    意思:(眼见,眼见)

     1.眼看;目睹。
      ▶唐·杜甫《绝句漫兴》之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宋程垓《洞庭春色》词:“多少事,有垂杨眼见,

  • 尘劳

    引用解释

    1.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无量寿经》卷上:“散诸尘劳,坏诸欲堑。” 南朝 梁 萧统 《同泰僧正讲》诗:“何因动飞轡,暂使尘劳轻。” 明 李贽 《复陶石篑书》:“此观世音菩萨与我此地,赏我此等人,故我得断此尘劳,为今日安乐自在汉耳。”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有境相应行心,有非境不相应行心;若广分别言,则有八万四千尘劳,皆起一心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