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采莲》 停桡看花红更腻,却自低头照秋水。

停桡看花红更腻,却自低头照秋水。

意思:停止阻挠看花红更细腻,拒绝从低着头照秋水。

出自作者[宋]陈元晋的《采莲》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天采莲图,展现了妇人慵懒、闲适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揭示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首句“春山懒妇忻书眠,门前女伴邀采莲”,诗人以春山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懒散的妇人正在安睡,门前的女伴邀请她一同去采莲。这里的“忻书眠”和“邀采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妇人的懒散和悠闲,另一方面则是女伴们的活泼和热情,为后面的描绘提供了背景和情感基调。 “含颦行过寒烟浦,瞥上兰舟悄无语”,诗人通过描绘妇人行经寒烟浦的愁容,以及上船后无言的安静,进一步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这里的“寒烟浦”和“兰舟”都是典型的采莲场景的元素,而妇人的愁容和无言则暗示了她内心的忧虑和不安。 “寻花不见花深深,见花不折空愁心”,这两句诗表达了妇人对花的深深向往,但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折花,只能空自愁闷。这里既有对美的渴望,也有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使得妇人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停桡看花红更腻,却自低头照秋水”,诗人描绘了妇人在船上停步,欣赏红花,容光焕发,与前文的愁闷形成对比。然而,她低头照见秋水时,又陷入了沉思。这里的“红更腻”形象地描绘了妇人的美丽和欣喜,但“却自低头照秋水”则暗示了她内心的矛盾和困惑。 “娟娟沙际月一痕,催归几棹菱歌喧”,月色下,采莲女将归,菱歌四起,一派欢快气氛。然而这欢快的气氛并未冲淡妇人的愁思,反而使她的心情更加沉重。 最后,“叶底忽逢花并蒂,折归盆下乞郎看。”在叶底意外发现并蒂花,妇人欣喜若狂,想折下来给自己的丈夫看。这一幕充满了惊喜和爱意,同时也揭示了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妇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妇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春山懒妇忻书眠,门前女伴邀采莲。
含嚬行过寒烟浦,瞥上兰舟悄无语。
寻花不见花深深,见花不折空愁心。
停桡看花红更腻,却自低头照秋水。
娟娟沙际月一痕,催归几棹菱歌喧。
叶底忽逢花并蒂,折归朋下乞郎看。

关键词解释

  • 花红

    解释

    花红 huāhóng

    (1) [flowers pinned and have red silk;gift for wedding]∶为庆贺喜事而赠送的插花挂红的衣料礼品

    花红缎匹

    有拏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执双花红。—&mda

  • 秋水

    读音:qiū shuǐ

    繁体字:秋水

    短语:秋波

    英语:autumn water

    意思:
     1.秋天的江湖水,雨水。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 低头

    读音:dī tóu

    繁体字:低頭

    英语:crouch

    意思:(低头,低头)

     1.垂下头。
      ▶《庄子•盗跖》:“﹝孔子﹞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
      ▶唐·李

  • 看花

    读音:kàn huā

    繁体字:看花

    意思: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
      ▶唐·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郎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宋·钱易《南部新书》甲:“施肩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