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勤上人归吴中》 残秋忽别东南去,尘土摆落衣裾轻。

残秋忽别东南去,尘土摆落衣裾轻。

意思:秋忽然别往东南走,尘土摆脱衣襟轻。

出自作者[宋]蔡襄的《送勤上人归吴中》

全文创作背景

《送勤上人归吴中》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蔡襄担任杭州知州期间,他为一位名叫勤的僧人送行。勤是一位高僧,他即将离开杭州回到他的故乡吴中(今江苏苏州一带)。 这首诗以描绘勤上人的形象和品质为主线,通过对勤上人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友谊、信仰和人生价值的感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云山千里共长空”、“禅心似水静无痕”等,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才华。 在赏析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友谊、信仰和人生价值的赞美。通过描绘勤上人的形象和品质,诗人表达了对这些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2. 形象:诗中的勤上人形象丰满、立体,既有高僧的庄重、慈悲,又有普通人的亲切、温暖。这种形象的塑造有助于拉近诗人与读者的距离,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3. 意象: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云山千里共长空”、“禅心似水静无痕”等,这些意象既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 修辞: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拟人等,这些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优美、和谐,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技巧。 5. 情感: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诗人对勤上人的敬仰、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情感的真挚、深沉,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送勤上人归吴中》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以优美的诗句、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友谊、信仰和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吴江水好吴岫灵,吴人皙白神气清。
当须比屋皆佳器,奈何傥有名公卿。
究观是事见藏伏,例学浮图超死生,遂令才智蓄利泽,若曰不下沾四瀛。
勤师内外久著力,文字骨节初老成。
十年栖迟辇毂下,渊然澹薄无经营。
惜哉明了足见解,独擘迅翮翻青冥。
残秋忽别东南去,尘土摆落衣裾轻。
西湖胜处拂谈席,绿波画舫吾其行。
作者介绍 蔡襄简介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九社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就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万安桥(洛阳桥);就任福州知府时,去处民间巫蛊的危害;在建州就任福建路转运使(省长)时,倡植福州市至漳州府七百里驿道松;在园林艺术上,君谟主持制作武夷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工于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

  • 尘土

    读音:chén tǔ

    繁体字:塵土

    短语:

    英语:dust

    意思:(尘土,尘土)

     1.细小的灰土。
      ▶晋·张华《博物志》卷六:“徐州人谓尘土为蓬

  • 东南

    读音:dōng nán

    繁体字:東南

    短语:北部 沿海地区 西北部

    英语:southeast

    意思:(东南,东南)

     1.介于东与南之间的方位或方向。

  • 残秋

    读音:cán qiū

    繁体字:殘秋

    意思:(残秋,残秋)
    指秋天将尽的时节。
      ▶唐·沈佺期《饯唐郎中洛阳令》诗:“郊筵乘落景,亭传理残秋。”
      ▶唐·权德舆《舟行夜泊》诗:“萧萧落叶送残秋,寂寂寒波急暝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