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宋中道都官挽辞二首》 文章微婉气清遒,议论精通学赡优。

文章微婉气清遒,议论精通学赡优。

意思:文章委婉气清劲,讨论精通学习供给优。

出自作者[宋]苏颂的《宋中道都官挽辞二首》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它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文章、议论、学问、人才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首联“文章微婉气清遒,议论精通学赡优”,诗人以微婉的气质、清新的风格和精通学问的特点来描绘文章的特点,表达了对文章的赞赏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自身具备这些特点,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颔联“方见璠玙为国器,忽经兰菊陨霜秋”,诗人以“璠玙”比喻杰出的人才,以“陨霜秋”比喻人才的凋零,表达了对人才流失的感慨和对人才的惋惜之情。 颈联“梦中应讲阴堂奥,天上须刊白玉楼”,诗人以梦中的场景来描绘学问的深奥和崇高,表达了对学问的敬仰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学问的追求和渴望,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和执着。 尾联“闻道遗编已成帙,何人列上载蓬丘”,诗人以“遗编”代指前人的学问和智慧,表达了对前人智慧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未来学子的期望和祝福,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前人的智慧,发扬光大。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意象生动,表达了诗人对学问、人才、梦想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祝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追求和执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文章微婉气清遒,议论精通学赡优。
方见璠玙为国器,忽经兰菊陨霜秋。
梦中应讲阴堂奥,天上须刊白玉楼。
闻道遗编已成帙,何人列上载蓬丘。
作者介绍
苏颂(1020年-1101年),字子容,号铁冠道人,是中国宋代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等多才多艺的人物。他出生于河南汝州一个官宦家庭,早年曾任过徐州知州和江宁府推官等职,后来历任礼部侍郎、太常卿等职。苏颂在政治上倡导开疆拓土,发展经济,加强刑法,提出“三务”(即钦定土地、推行新法和整顿军备)和“三策”(即皇帝当巡视全国,如有壅蔽者一律除掉;设立中书省,以督促各地政务;推行渔业、农业和水利事业),为宋代政治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

苏颂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主张以天圆地方为宇宙观,提出了“太虚实落说”和“青阳三策论”等理论,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赤道仪和水银温度计,对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苏颂还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散文以议论和叙事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充满诗意;他的书法和画作也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代表作有《铁冠图》等。

关键词解释

  • 议论

    读音:yì lùn

    繁体字:議論

    英语:discussion

    意思:(议论,议论)

     1.谓评论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坏。亦指非议,批评。
      ▶《史记•货殖列传》:“临淄亦海

  • 精通

    读音:jīng tōng

    繁体字:精通

    短语:融会贯通 谙 会 贯 相通 通

    英语:proficient

    意思:
     1.精诚所至,通达感应。
      ▶《庄

  • 文章

    读音:wén zhāng

    繁体字:文章

    短语:稿子 章

    英语:article

    意思:
     1.错杂的色彩或花纹。
      ▶《墨子•非乐上》:“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

  • 微婉

    读音:wēi wǎn

    繁体字:微婉

    意思:精微委婉。
      ▶唐·李翰《殷太师比干碑》:“俾后之人优柔而自得焉,盖《春秋》微婉之义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本朝杂记上》:“子高别有古诗一篇,意含讽刺,语加

  • 通学

    读音:tōng xué

    繁体字:通學

    意思:(通学,通学)

     1.指精通学问的门人。犹言高才生。
      ▶《淮南子•精神训》:“夫颜回、季路、子夏、冉伯牛,孔子之通学也。”
     
     2.学问精通。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