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探梅》 幅巾芒鞋筇竹策,踏遍山南与山北。

幅巾芒鞋筇竹策,踏遍山南与山北。

意思:幅巾草鞋筇竹策,踩遍山南和山北。

出自作者[宋]曾几的《探梅》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诗人踏雪寻梅的图景,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首联“幅巾芒鞋筇竹策,踏遍山南与山北。”描绘了诗人的形象和他的行程。诗人身着简单的衣物,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走遍山南山北,寻找梅花的踪迹。这一联通过对诗人形象的刻画和行程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颔联“雪含欲下不下意,梅带将开未开色。”描写了当时的天气和梅花的状态。雪花含苞欲放,却又犹豫不决,梅花也带着将开未开的色彩。这一联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神秘。 颈联“绕树三匝且复去,前村一枝应可摘。”描述了诗人寻梅的过程。他绕着梅树走了三圈,最后又离开,想到前村应该有一枝可以采摘的梅花。这一联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对梅花的痴迷和寻找的艰辛。 尾联“丁宁说似水边人,从今日报花消息。”是诗人对自己的嘱咐,要像水边人一样细心观察,从今天开始报告花开的消息。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诗人寻梅的过程,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和对自然的向往。同时,通过对诗人形象的刻画和自我嘱咐,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幅巾芒鞋筇竹策,踏遍山南与山北。
雪含欲下不下意,梅带将开未开色。
绕树三匝且复去,前村一枝应可摘。
丁宁说似水边人,从今日报花消息。
作者介绍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关键词解释

  • 山南

    读音:shān nán

    繁体字:山南

    意思:古时泛指太华、终南两山以南之地。
      ▶《史记•魏世家》:“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
      ▶张守节正义:“山,华山也。”

  • 筇竹

    读音:qióng zhú

    繁体字:筇竹

    解释:1.竹名。因高节实中﹐常用以为手杖﹐为杖中珍品。 2.手杖。

    造句:

  • 山北

    读音:shān běi

    繁体字:山北

    意思:古时泛指终南、太华二山以北之地。
      ▶《战国策•魏策三》:“所亡乎秦者,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百,名都数十。”
      ▶吴师道补正引《史记正义》:“山,华山也。”
     

  • 幅巾

    读音:fú jīn

    繁体字:幅巾

    意思: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后裁出脚即称幞头。
      ▶《东观汉记•鲍永传》:“更始殁,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
      ▶《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及见康柴车幅巾,以为田叟也

  • 芒鞋

    读音:máng xié

    繁体字:芒鞋

    英语:straw shoe

    意思:用芒茎外皮编织成的鞋。亦泛指草鞋。
      ▶唐·张祜《题灵隐寺师一上人十韵》:“朗吟挥竹拂,高揖曳芒鞋。”
      ▶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