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泾溪》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

意思:这是平流无石的地方,经常听到说有沈沦。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泾溪》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通过对泾溪石头险峻却很少有人翻船,而平缓的地方却常常听说有淹死人的描述,阐述了“行成于思”的道理。 首句“泾溪石险人竞惧,终岁不闻倾覆人”描绘了泾溪石头险峻的场景,人们对此感到恐惧。这里用“竞惧”来表达人们对险峻环境的担忧和畏惧,生动而传神。然而,诗人却告诉我们,尽管泾溪石头险峻,却很少有人翻船。这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小心谨慎,谨慎行事,就可以避免因环境险峻而发生危险。 第二句“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则是一种转折,诗人从泾溪的险峻转向了平缓无石的地方。这里,“沈沦”一词,指的是淹死人的事件。诗人告诉我们,尽管环境平缓,没有石头,却常常听说有淹死人的事件。这似乎在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往往在看似安全的环境中遭遇危险。 这首诗的哲理在于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好坏,而是取决于个人的思考和行动。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行成于思”这句古训,正是这首诗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比和转折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泾溪的险峻和平缓,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和感悟。整首诗读起来令人深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泾溪石险人竞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沈沦

    读音:shěn lún

    繁体字:瀋淪

    意思:(沈沦,沈沦)
    亦作“沉沦”。
     
     1.埋没。
      ▶汉·刘向《九叹•愍命》:“或沈沦其无所达兮,或清激其无所通。”
      ▶《后汉书•孟尝传》:“而

  • 平流

    读音:píng liú

    繁体字:平流

    意思:
     1.谓出身平常,不是世家门第。
      ▶《新唐书•韦嗣立传》:“贵阀后生以徼倖升,寒族平流以替业去。”
     
     2.平缓地流动。
      ▶北魏·郦道元《

  • 时时

    读音:shí shí

    繁体字:時時

    短语:三天两头 常 时 常事

    英语:often

    意思:(时时,时时)
    常常。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虽家居

  • 说有

    读音:shuō yǒu

    繁体字:說有

    意思:(说有,说有)
    三国·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王衍甚重之,唯裴頠以为非,着《崇有论》以讥之。见《晋书•裴頠传》、《王衍传》。后用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