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感怀(十四首)》 悲欢何不同,一危复一安。

悲欢何不同,一危复一安。

意思:很高兴有什么不同,一个危险又一安。

出自作者[明]杨基的《感怀(十四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喜悦并存的复杂情感。诗中描述了东邻和西邻在同一个清晨分别走上不同的道路,一个为了为国捐躯,一个为了得到新的恩宠。诗人通过描绘悲欢交织的情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于战争的无奈和期待。 首先,诗人通过“东邻夜从军,西邻晓上官”的描述,将战争的残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东邻在夜晚就要踏上战场,而西邻则在清晨就要去官府报到。这种对比突出了战争的无情和人们的无奈。 接着,“一为死别愁,一为知己欢”描绘了悲欢交织的情感。死别之愁和知己之欢相互交织,表现出人们对于战争的复杂情感。死别之愁是因为战争可能导致生离死别,而知己之欢则是因为有人得到了新的恩宠。 “欢者承新恩,拂拭头上冠”描绘了得到新恩宠的人们的喜悦之情。他们擦拭着帽子,准备迎接新的生活,表现出他们对于新生活的期待和兴奋。 “愁者嘱妻孥,结束跨下鞍”则描绘了那些担忧家人的人们的忧虑之情。他们为家人准备着,希望他们能够平安无事。 最后,“悲欢何不同,一危复一安”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无奈和期待。战争带来的悲欢是如此相似,但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和不安。 “黄尘障东华,平地生波澜”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性。黄尘弥漫,平地生波澜,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喜悦并存的复杂情感。诗人通过描绘悲欢交织的情感,揭示了人们对于战争的无奈和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在诗的结尾,“寄语承恩人,莫叹从军难”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得到新恩宠的人们的期望和鼓励。诗人希望他们不要因为从军而感到困难,而是要珍惜这个机会,为国家做出贡献。这体现了诗人对于战争中的人们的人文关怀和鼓励。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人们的鼓励。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东邻夜从军,西邻晓上官。
一为死别愁,一为知己欢。
欢者承新恩,拂拭头上冠。
愁者嘱妻孥,结束跨下鞍。
悲欢何不同,一危复一安。
黄尘障东华,平地生波澜。
朝荣夕赐死,转盼异暑寒。
寄语承恩人,莫叹从军难。
作者介绍 杨基简介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江苏苏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

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关键词解释

  • 悲欢

    亦作“ 悲讙 ”。亦作“ 悲懽 ”。悲哀与欢乐。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邑野沦蔼,戎夏悲讙。” 唐 刘长卿 《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诗:“流落还相见,悲懽话所思。” 宋 苏轼 《九日袁公济有诗次其韵》:“平生倾盖悲欢里,早晚抽身簿领间。”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人情物态,悲懽穷泰,吐出胸臆,如在目前。” 毛泽东 《送瘟神》诗之一:“ 牛郎 欲问瘟神事,一样悲
  • 不同

    读音:bù tóng

    繁体字:不衕

    短语:莫衷一是 二 言人人殊 殊 各别 差 见仁见智 不可同日而语 歧 异

    英语:different

    意思:
     1.

  • 何不

    读音:hé bù

    繁体字:何不

    英语:why not

    意思:犹言为什么不。表示反问。
      ▶《诗•唐风•山有枢》:“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
      ▶《孟子•尽心上》:“

  • 同一

    读音:tóng yī

    繁体字:衕一

    英语:identical

    意思:
     1.共一,合一;统一。
      ▶《韩诗外传》卷五:“三苗同一秀,意者天下殆同一也。”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