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笔端带三昧,画作竹堂风雨图。
意思:为什么人们下笔带三昧,画成竹堂风雨图。
出自作者[宋]虞俦的《食后过竹堂风雨遽作赋所见》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观察,展现了云气、山雨、飞鸟、树木等自然景象的变化,以及它们在风雨中的生动姿态。
首句“云气四菡雷蓄怒”描绘了云气弥漫、雷声蓄势待发的景象,给人一种紧张而神秘的感觉。接下来的“山雨一来风借助”则形象地描绘了山雨即将来临时的风起云涌,仿佛风也在积极地为即将到来的大雨做准备。
“抱头乳燕窜低檐,噤口黄鹂在深树”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雨前飞鸟的惊慌和深林中鸟儿的噤声,增加了诗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竹围万槊齐惊呼,老松不动如亚夫”两句则将视线转向了周围的景物,竹子在风雨中的摇曳,像是一万支竹竿在惊呼,而老松则稳如泰山,这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加了诗的视觉效果。
最后,“何人笔端带三昧,画作竹堂风雨图”两句,诗人对画面的描绘进行了总结,并表达了对画作的赞美。诗人认为这画作中蕴含的技巧和情感,使得这幅风雨图充满了生命力和生动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描绘,展现了风雨将至时的自然景象和动物们的反应,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