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再赋惜别呈李实夫运使》 云烟过眼时时变,草树惊秋夜夜疏。

云烟过眼时时变,草树惊秋夜夜疏。

意思:云烟经过眼睛时时变化,草木惊秋夜疏。

出自作者[宋]戴复古的《再赋惜别呈李实夫运使》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辞去官职、返回故乡途中所作,表达了作者对老友的深深惜别之情,以及对天下局势的忧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首句“一生飘泊老江湖,今日别公归故庐”,作者一生在政治漩涡中挣扎,几上几下,已弄得心力交瘁,须发皆白。如今告别老友,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回到自己的“故庐”去,倒是一个清静的归宿。然而,“今日”不过是表面的暂时,对作者来说,却是痛苦的别离。 “此去怕无相见日,因风或有寄来书。”此处的“怕无相见日”是对未来、对别离的无尽忧思,也是对老友的安慰和宽解。因为天下之大,总会有机会再次相见,如果有书信从远方捎来,那将是多么大的喜悦啊。 “云烟过眼时时变,草树惊秋夜夜疏。”云烟飘忽变幻,草树萧瑟惊秋,这是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景物表达出一种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最后两句“人物似公能几辈,不知天下竟何如。”作者在对比自己和老友苏轼的境遇,苏轼虽有包拯之忠、欧阳修之文、柳宗元之才、韩愈之识,但终其一生,都怀才不遇,而作者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两人似乎都是“人物似公”,而天下的局势又是如何呢?作者对此表示出深深的忧虑。 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对天下局势的深深忧虑,是一首优秀的七言绝句。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一生飘泊老江湖,今日别公归故庐。
此去怕无相见日,因风或有寄来书。
云烟过眼时时变,草树惊秋夜夜疏。
人物似公能几辈,不知天下竟何如。
作者介绍 邵雍简介
戴复古(1167年-1248年后),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

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解释

  • 云烟过眼

    引用解释

    见“ 云烟过眼 ”。

    比喻事物转眼即逝。 宋 戴复古 《再赋惜别呈李实夫运使》:“云烟过眼时时变,草树惊秋夜夜疏。”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收藏·总论》:“收藏书画是雅事,原似云烟过眼,可以过而不留。”亦作“ 云烟过眼 ”。 清 卓发之 《与大儿书》:“当其为 赤松 之游,驾 鴟夷 之棹,沼 吴 灭 项 之事,已如云烟过

  • 惊秋

    读音:jīng qiū

    繁体字:驚秋

    意思:(惊秋,惊秋)

     1.秋令蓦地来到。
      ▶唐·韦应物《府舍月游》诗:“横河俱半落,泛露忽惊秋。”
      ▶唐·无名氏《落叶赋》:“见一叶之已落,感四序之惊秋

  • 云烟

    读音:yún yān

    繁体字:雲煙

    短语:烟雾

    英语:cloud and mist

    意思:
     补证条目
    亦作“云烟”。1.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
    ▶东魏《净

  • 过眼

    读音:guò yǎn

    繁体字:過眼

    英语:have a look at

    意思:(过眼,过眼)

     1.经过眼前。喻迅疾短暂。
      ▶宋·苏轼《吉祥寺僧求阁名》诗:“过眼荣枯电与风,

  • 时时

    读音:shí shí

    繁体字:時時

    短语:三天两头 常 时 常事

    英语:often

    意思:(时时,时时)
    常常。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虽家居

  • 秋夜

    读音:qiū yè

    词语解释

    ⒈  散文。鲁迅作。1924年发表。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描写作者后院里的两棵枣树以及鬼fc77眼的夜空。以秋天的夜空象征黑暗的现实,而枣树则是敢于斗争的勇士。作品意境深邃,富有哲理性和启迪意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