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依韵和元参政喜雨四首》 君心常与下民忧,嘉应为霖讵一州。

君心常与下民忧,嘉应为霖讵一州。

意思:你的心总是和百姓忧虑,嘉应为连续哪一州。

出自作者[宋]王珪的《依韵和元参政喜雨四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注民生,表达了对下层民众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民众的深厚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首联“君心常与下民忧,嘉应为霖讵一州”,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的关怀,认为应该为民众做更多的事情,不仅仅是关注一州的范围。这一句通过“常与下民忧”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的关注和同情,而“嘉应”则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的期望和鼓励。 颔联“梦绕金人云气满,笑回玉女电光流”,运用了神话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的关怀和祝福。金人是传说中的神物,云气则是祥瑞的象征,而电光则是瞬间的力量和变化。这一联通过这些意象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的美好祝愿和希望他们能够战胜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颈联“已成沃野千箱望,岂事灵坛屡舞求”,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的期望和鼓励。这一联通过“沃野千箱”和“灵坛屡舞”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的期望和鼓励。沃野千箱形容的是丰收的景象,而灵坛屡舞则是指祭祀神灵的动作。这一联通过这些意象和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的期望和鼓励,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尾联“边粟定储三百万,皋兰何必豫防秋”,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地区的关注和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担忧。这一联通过“边粟定储三百万”和“皋兰何必豫防秋”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地区的关注和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担忧。这一联通过这些意象和语言,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安全的责任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下层民众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诗人的情感真挚、深沉,语言简练、有力,表现了诗人对民众的深厚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君心常与下民忧,嘉应为霖讵一州。
梦绕金人云气满,笑回玉女电光流。
已成沃野千箱望,岂事灵坛屡舞求。
边粟定储三百万,皋兰何必豫防秋。
作者介绍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

关键词解释

  • 嘉应

    读音:jiā yìng

    繁体字:嘉應

    意思:(嘉应,嘉应)
    详瑞。
      ▶《汉书•哀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
      ▶《宋书•符瑞志上》:“安帝未即大位,在邸,数有神光赤蛇嘉应……后遂

  • 民忧

    读音:mín yōu

    繁体字:民憂

    意思:(民忧,民忧)
    民众的忧戚。
      ▶《诗•大雅•民劳》:“式遏寇虐,无俾民忧。”

    解释:1.民众的忧戚。

  • 常与

    读音:cháng yǔ

    繁体字:常與

    意思:(常与,常与)
    指常所与共之物。
      ▶《庄子•外物》:“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造句:他经常

  • 下民

    引用解释

    百姓;人民。《诗·小雅·十月之交》:“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史记·循吏列传》:“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坐制礼法,束缚下民。” 宋 陈亮 《勉强行道大有功》:“天祐下民而作之君,岂使之自纵其欲哉!”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至于那些下民,他们有的是榆叶和海苔。”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