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次韵乐先生吴中见寄八首》 知从了义透音闻,古井无波岂更浑。

知从了义透音闻,古井无波岂更浑。

意思:知道从了义透出消息,古代井无波怎么更浑。

出自作者[宋]范成大的《次韵乐先生吴中见寄八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知从了义透音闻,古井无波岂更浑。
便好一坑埋众妙,何须六结解诸根。》,它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智慧的理解。 首句“知从了义透音闻”,这里的“知从”可能指的是对真理的理解和领悟,“了义”可能指的是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和洞察,“透音闻”则可能指的是这种理解能够穿透事物的表面,听到更深层次的声音。这句诗表达了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洞察,才能真正听到事物的本质声音。 “古井无波岂更浑”,这句诗用古井无波来比喻心境的平静和智慧的清澈,表示只有心境平静,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事物。这句诗也表达了智慧的清澈和无波,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便好一坑埋众妙,何须六结解诸根”,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智慧的追求和对解脱的渴望。“一坑”可能指的是一个包容万物的空间或场所,可以容纳所有的智慧和妙处。“六结”可能指的是各种烦恼或束缚,需要解开才能获得解脱。这句诗表达了作者认为解脱各种束缚,放下各种烦恼,才能更好地追求智慧和真理。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智慧的理解,认为只有深入理解和领悟事物,才能达到心境的平静和智慧的清澈,只有解脱各种束缚,放下各种烦恼,才能更好地追求智慧和真理。这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值得反复品味。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知从了义透音闻,古井无波岂更浑。
便好一坑埋众妙,何须六结解诸根。
作者介绍 范成大简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追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关键词解释

  • 音闻

    读音:yīn wén

    繁体字:音聞

    意思:(音闻,音闻)
    指声音的传播。
      ▶《楞严经》卷六:“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唐·韦应物《慈恩伽蓝清会》诗:“鸣钟悟音闻,宿昔心已往

  • 古井无波

    解释

    古井无波 gǔjǐng-wúbō

    [impervious to desires and passions] 比喻对外界的影响没有反应,毫不动情。来源于唐朝白居易《赠元稹》诗:“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 古井

    读音:gǔ jǐng

    繁体字:古井

    英语:ancient wells

    意思:
     1.唐·孟郊《列女操》:“贞妇贵殉夫,捨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后因以“古井”比喻寂然不为外物所动之心。

  • 知从

    读音:zhī cóng

    繁体字:知從

    意思:(知从,知从)
    谓知道别人犯法而不检举告发。
      ▶汉律定为有罪。
      ▶《后汉书•梁统传》:“豪桀犯禁,姦吏弄法,故重首匿之科,着知从之律,以破朋党,以惩隐匿。”<

  • 了义

    读音:le yì

    繁体字:了義

    意思:(了义,了义)
    佛教语。真实之义,最圆满的义谛。对“不了义”而言。
      ▶南朝·梁·王屮《头陀寺碑文》:“金资宝相,永藉闲安;息心了义,终焉游集。”
      ▶唐·宗密《圆觉经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