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泝河》 湖江渺邈不见岸,汩汩自流无可憎。

湖江渺邈不见岸,汩汩自流无可憎。

意思:湖江遥远不见岸,泪泊地从流不可憎恶。

出自作者[宋]曾巩的《泝河》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客舟逆河而上,诗人与河流争斗,同时抒发对自然造化之妙的感慨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客舟泝河西北行,日夜似与河流争”描绘了诗人乘坐的客舟逆河而上的场景,以“似与河流争”形容了舟行的艰难。这里,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河流以个性,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接下来,“不知汹汹竟何为,怒意彼此何时平”两句,以疑问的形式,进一步描绘了河流的汹涌,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疑惑和不安。 “但疑天地送秋至,恶雨疾风相触声”两句,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秋天的恶雨疾风,表达了内心的忧虑和不安。 “我病入寒饶睡思,归梦正美还遭惊”两句,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病态和梦境,进一步展示了内心的困苦。 “东南水乡我所住,杨花散时春水生”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回忆起了东南水乡的美景,与当前的恶劣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湖江渺邈不见岸,汩汩自流无可憎”两句,诗人再次描绘了当前的环境,以“渺邈不见岸”形容了湖江的广阔,以“汩汩自流无可憎”表达了对水流不息的无奈。 “石泉百丈落山嘴,此纵有声清可听”两句,诗人通过描绘石泉落山的景象,表达了对清新自然的向往。 最后“莫如此水极凶骜,土木暂触还轰轰。吁嗟造化何厚薄,恶物受禀无由更”四句,诗人再次表达了对当前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然造化之妙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客舟逆河而上的场景,同时展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和对自然造化之妙的感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客舟泝河西北行,日夜似与河流争。
不知汹汹竟何为,怒意彼此何时平。
但疑天地送秋至,恶雨疾风相触声。
我病入寒饶睡思,归梦正美还遭惊。
东南水乡我所住,杨花散时春水生。
湖江渺邈不见岸,汩汩自流无可憎。
石泉百丈落山嘴,此纵有声清可听。
莫如此水极凶骜,土木暂触还轰轰。
吁嗟造化何厚薄,恶物受禀无由更。
作者介绍 曾巩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关键词解释

  • 可憎

    读音:kě zēng

    繁体字:可憎

    英语:odiousness

    意思:
     1.可恶;令人厌恶恼恨。
      ▶唐·张鷟《游仙窟》:“谁知可憎病鹊,夜半惊人。”
      ▶唐·韩愈《送穷文》

  • 自流

    读音:zì liú

    繁体字:自流

    短语:对流 倒流 潮流 意识流

    英语:do as one pleases

    意思:
     1.自然地流动。
      ▶唐·王勃《滕王

  • 汩汩

    读音:gǔ gǔ

    繁体字:汩汩

    英语:gurgle

    意思:I

     1.象声词。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
       ▶《文选•木华<海赋>》:“崩云屑雨,浤浤汩汩。”
       

  • 渺邈

    读音:miǎo miǎo

    繁体字:渺邈

    意思:久远;广远。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
      ▶唐·吴筠《高士咏》序:“太初渺邈,难得而详。”
     

  • 不见

    读音:bú jiàn

    繁体字:不見

    短语:掉 丢失 不翼而飞 遗失 丢 散失 丢掉 少

    英语:not see

    意思:(不见,不见)

     1.看不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