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哭李尚书(之芳)》 漳滨与蒿里,逝水竟同年。

漳滨与蒿里,逝水竟同年。

意思:漳滨和蒿草里,离开水竟然同年。

出自作者[唐]杜甫的《哭李尚书(之芳)》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离别和死亡,通过描绘生死之间的对比和哀悼,表达了深深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感慨。 首联“漳滨与蒿里,逝水竟同年。”将人生比作流水,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同时,“漳滨”和“蒿里”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象征着生与死的不同境遇。 颔联“欲挂留徐剑,犹回忆戴船。”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思考。剑和船是古代的交通工具,也象征着人生的追求和希望。 颈联“相知成白首,此别间黄泉。”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对死亡的哀悼。朋友在生命的尽头才相互了解,而死亡将他们永远分开。 尾联“王孙若个边”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人感叹生命的无常和短暂,同时也期待未来的美好。 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生死、友情、生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哀思。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漳滨与蒿里,逝水竟同年。
欲挂留徐剑,犹回忆戴船。
相知成白首,此别间黄泉。
风雨嗟何及,江湖涕泫然。
修文将管辂,奉使失张骞。
史阁行人在,诗家秀句传。
客亭鞍马绝,旅榇网虫悬。
复魄昭丘远,归魂素浐偏。
樵苏封葬地,喉舌罢朝天。
秋色凋春草,王孙若个边。
作者介绍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关键词解释

  • 逝水

    读音:shì shuǐ

    繁体字:逝水

    意思:
     1.指一去不返的流水。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光阴可惜,譬诸逝水。”
      ▶唐·许浑《重游练湖怀旧》诗:“荣枯尽寄浮云外,哀乐犹惊逝水前。”

  • 同年

    读音:tóng nián

    繁体字:衕年

    英语:the same year

    意思:
     1.年龄相同。
      ▶《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刘党﹞与肃宗同年,尤相亲爱。”
      ▶南朝·

  • 漳滨

    读音:zhāng bīn

    繁体字:漳濱

    意思:(漳滨,漳滨)
    漳水边。
      ▶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余婴沈痼疾,窜身清漳滨。”后因用为卧病的典实。
      ▶唐·刘禹锡《许给事见示<哭工部刘尚书诗>因命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