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钱济明游官园》 名园古寺寻春色,不荤勿鄙双鱼鳃。

名园古寺寻春色,不荤勿鄙双鱼鳃。

意思:名园古寺寻春色,不吃荤不鄙视对鱼鳃。

出自作者[宋]杨时的《和钱济明游官园》

全文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寻觅春色、欣赏自然美景的情愫,同时也透露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首联“虚舟触物本无意,看花得句惭非才”中,诗人以“虚舟”自比,表达出一种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态度。“看花得句惭非才”则展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时,油然而生创作欲望,却自谦才华不足,显得十分谦逊。 颔联“名园古寺寻春色,不荤勿鄙双鱼鳃”描述了诗人寻找春色的过程,他游览名园古寺,寻找春天的气息。“不荤勿鄙双鱼鳃”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对万物的悲悯。 颈联“木奴千头化封户,秋实付与江风催”中,诗人以“木奴”形容果树,展现了果实的丰硕景象。而“秋实付与江风催”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以及面对生命变迁的从容态度。 尾联“因思万点愁人处,何似洞庭金作堆”则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他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想到了生活中的种种忧愁,于是将思绪转向洞庭湖的金黄景色,寄托了一种向往美好、超脱烦恼的情感。 整首诗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通过诗人的笔触,我们也感受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以及面对命运时的从容与坚韧。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虚舟触物本无意,看花得句惭非才。
名园古寺寻春色,不荤勿鄙双鱼鳃。
木奴千头化封户,秋实付与江风催。
因思万点愁人处,何似洞庭金作堆。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杨时(1020年-1071年),字龙池,号文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士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世家,曾担任过几个官职,包括监察御史、侍御史等,但因多次上书直言劝谏,受到流放等处罚。杨时一生著述颇丰,尤以诗文、书法成就最为突出。

在文学方面,杨时的作品具有很高的价值,以清新明丽著称,代表作品有《渔家傲·秋思》、《忆江南·江南好》等近百首佳作。在诗歌创作方面,杨时偏爱自由洒脱的体裁和情感,他的诗歌清新朗逸,抒发出豁达惬意的感觉,展现了自然美和人文情感之美。

在书法方面,杨时的成就也不容忽视,他的书法风格大胆奔放,自由自在,有“杨文伯之草”之称。杨时擅长于楷、行、草三种书体,其中狂草书法被誉为“飞白神韵”,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书法风格之一。

关键词解释

  • 双鱼

    读音:shuāng yú

    繁体字:雙魚

    短语:书简 翰 书 信 鸿雁 书信 鸿 简 缄 鲤鱼 函 信札 笺 札

    英语:Pisces

    意思:(双鱼,双鱼)

  • 名园

    读音:míng yuán

    繁体字:名園

    意思:(名园,名园)
    着名的园囿。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唐·杜甫《奉汉中王手札》

  • 寻春

    读音:xún chūn

    繁体字:尋春

    意思:(寻春,寻春)
    游赏春景。
      ▶唐·陈子昂《晦日宴高氏林亭》诗:“寻春游上路,追宴入山家。”
      ▶宋·惠洪《意行入古寺》诗:“清明雨过快晴天,古寺寻春亦偶然。”<

  • 鱼鳃

    引用解释

    亦作“ 鱼腮 ”。亦作“ 鱼顋 ”。 鱼的呼吸器官。多为羽毛状、板状或丝状,用来吸取溶解在水中的氧。 宋 惠洪 《秋晚同超然山行》诗:“高秋霜叶鱼顋赤,落日远山螺髻青。” 元 黄庚 《江景》诗:“寒生雁背天将雪,冷人鱼鳃水欲氷。”《水浒传》第十七回:“众做公的都面面相覷,如箭穿雁嘴,钩搭鱼腮,尽无言语。”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