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逃禅去,原为孟八郎。
意思:后期逃禅离开,原来是孟八郎。
出自作者[清]乾隆的《观钱谦益初学集因题句》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事迹的回顾和评价,表达了他对节义、文章、人生选择和佛教信仰等方面的理解和态度。
首联“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直接点明刘禹锡对节义的重视。这里的“平生谈节义”指的是刘禹锡一生都崇尚节义之道,而“两姓事君王”则表明他忠诚于君王,为君王尽忠效力。这两句诗表达了刘禹锡对节义的坚定信仰和忠诚态度。
颔联“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进一步表达了刘禹锡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这里的“进退都无据”表达了他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和不确定,而“文章那有光”则表明他对于自己的文章并没有太大的信心和期待。这两句诗表达了刘禹锡对于人生选择的困惑和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自己的文章并不太自信的态度。
颈联“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通过描述历史人物的行为和评价,进一步表达了刘禹锡对节义、文章等方面的理解和态度。这里的“真堪覆酒瓮”和“屡见咏香囊”分别描述了历史人物的行为和评价,表达了刘禹锡对于历史人物的看法和评价。
尾联“末路逃禅去,原为孟八郎”,最后,刘禹锡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教的信仰和态度。这里的“末路逃禅去”表明他最终选择了佛教作为自己的信仰,而“原为孟八郎”则表明他对于佛教的虔诚和敬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于节义、文章、人生选择和佛教信仰等方面的理解和态度,通过回顾历史人物的行为和评价,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这首诗也透露出他对自己的文章并不太自信的态度,以及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和无奈。这些情感和思考,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