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蹇秀才赴临洮》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

意思:怅望日千里,为什么现在二毛。

出自作者[唐]高适的《送蹇秀才赴临洮》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忠诚和勇气的赞美。 首句“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怅然望向千里之外的家乡,感叹岁月如梭,自己已经两鬓斑白,表达了时间飞逝和年华易老的感慨。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高。”诗人表达了对阳谷的思念,阳谷是家乡的方向,也是童年记忆中的温暖之地。同时,诗人也警告自己不要厌恶陇山高峻,陇山是通往战场的必经之地,代表着战争和危险。 “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诗人借倚马雄笔来表达自己的战斗决心和勇气,随身宝刀则代表着忠诚和勇气。 “料君终自致,勋业在临洮。”诗人相信战友们最终会取得胜利,建立功勋,这体现了诗人对战友们的信任和鼓励。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家乡、童年、战争、忠诚、勇气和胜利的深深思考和感慨。诗人通过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描绘,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念,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的战士形象,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高。
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
料君终自致,勋业在临洮。
作者介绍 高适简介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关键词解释

  • 望日

    读音:wàng rì

    繁体字:望日

    英语:15th day of a lunar month

    意思: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之十五日。
      ▶《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如意元年七月望日,

  • 千里

    读音:qiān lǐ

    繁体字:千裏

    英语:a thousand li; a long distance or a vast expanse

    意思: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如何

    读音:rú hé

    繁体字:如何

    短语:争 怎 焉 哪样 安 哪 何等

    英语:what

    意思:
     1.怎样。
      ▶《书•尧典》:“帝曰:‘俞,予闻,如

  • 怅望

    读音:chàng wàng

    繁体字:悵望

    意思:(怅望,怅望)
    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南朝·齐·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诗:“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

  • 二毛

    读音:èr máo

    繁体字:二毛

    意思:
     1.斑白的头髮。常用以指老年人。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杜预注:“二毛,头白有二色。”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