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秋江晚渡图》 底事愁看画中景,昨朝曾送渡江人。

底事愁看画中景,昨朝曾送渡江人。

意思:底事愁看书中的景色,昨天早上曾送过江人。

出自作者[明]高启的《秋江晚渡图》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鹧鸪飞尽一洲勣,帆带秋云度远津》。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秋天的景象,鹧鸪飞尽,秋云飘荡,远帆渐行渐远。诗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离愁和思念。 首句“鹧鸪飞尽一洲勣”,诗人以鹧鸪飞尽作为开端,营造出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鹧鸪在秋天的傍晚飞尽一洲勣,这洲勣或许是诗人所在的地方,或许是诗人眼中的某个具体地点。这一句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 “帆带秋云度远津”,诗人笔锋一转,描绘出远帆和秋云的景象。帆带秋云,远渡津渡,给人一种遥远和孤寂的感觉。这一句也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人的思念和不舍。 “底事愁看画中景”,诗人似乎在问自己,为何要如此愁看这画中的景色。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他似乎在思考自己是否应该离开这个地方,是否应该放下这段感情。 “昨朝曾送渡江人”,这句诗点明了诗人离别的主题。昨朝曾送渡江人,暗示了诗人与离别之人之间的情感深厚。然而,离别总是让人感到痛苦和不舍,这也是诗人愁看画中景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离别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不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思念之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鹧鸪飞尽一洲勣,帆带秋云度远津。
底事愁看画中景,昨朝曾送渡江人。
作者介绍 高启简介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关键词解释

  • 渡江

    读音:拼音:dù jiāng 五笔:iyia

    渡江的解释

    使用船舶、竹筏等工具横穿江河。

    词语分解

    • 渡的解释 渡 ù 横过水面:渡船。渡桥。渡河。摆渡。强渡。远渡重洋。 由此到彼:渡过难关。 转手,移交:引渡。 过河的地方
  • 中景

    读音:zhōng jǐng

    繁体字:中景

    短语:前景 背景 近景 全景 远景 外景 内景

    英语:medium shot (MS)

    意思:
     1.午时日影。

  • 底事

    读音:dǐ shì

    繁体字:底事

    意思:
     1.何事。
      ▶唐·刘肃《大唐新语•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汝诸人底事,而生异议!”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词:“底事崑崙倾砥柱,九地黄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