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七松亭》 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

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

意思:已经比你真在谷口,难道同陶令卧在江边。

出自作者[唐]张乔的《七松亭》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秦川(即关中地区)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首句“七松亭上望秦川,高鸟闲云满目前。”描绘了诗人站在七松亭上,满眼都是高飞的鸟和闲适的云,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这里用“高鸟闲云”来比喻秦川的美丽和宁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这里用汉代隐士田园诗人王维的字“子真”来比喻秦川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用东晋诗人陶渊明来对比,暗示自己并不向往江边的繁华生活,更喜欢这种宁静的田园生活。 “临崖把卷惊回烧,扫石留僧听远泉。”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临崖读书,被远处的泉水声惊醒,扫石铺石来留住僧人听泉的场景。这里用“惊回烧”来表达诗人对静谧生活的喜爱和对喧嚣的厌倦,同时也通过“听远泉”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向往。 “明月影中宫漏近,珮声应宿使朝天。”最后两句描绘了秦川夜晚的景象,明月高悬,宫漏声近,官员们应该已经回到宫中休息。这里用宫漏近来暗示时间已晚,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同时,“珮声应宿”暗示了官场上的忙碌和喧嚣,与前文的“临崖把卷”、“扫石留僧”形成对比。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整首诗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让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七松亭上望秦川,高鸟闲云满目前。
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
临崖把卷惊回烧,扫石留僧听远泉。
明月影中宫漏近,珮声应宿使朝天。
作者介绍
张乔(生卒年不详),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

张乔隐居九华山,池州人也。有高致,十年不窥园以苦学。诗句清雅,迥少其伦。当时东南多才子,如许棠、喻坦之、剧燕、吴罕、任涛、周繇、张蠙、郑谷、李栖远与乔,亦称“十哲”,俱以韵律驰声。大顺中,京兆府解试,李参军频时主文,试《月中桂》诗,乔云:“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遂擅场。其年频以许棠久困场屋,以为首荐。乔与喻坦之复受许下薛尚书之,欲表于朝,以他不果。竟岨峿名途,徒得一进耳。有诗集二卷,传世。

关键词解释

  • 子真

    读音:zǐ zhēn

    繁体字:子真

    意思:汉·褒中人郑朴的字。居谷口,世号谷口子真。修道守默,汉成帝时大将军王凤礼聘之,不应;耕于巖石之下,名动京师。见《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
      ▶唐·张乔《七松亭》诗:“已比子真耕谷口,

  • 谷口

    引用解释

    1.山谷的出入口。《六韬·分险》:“衢道谷口,以武衝絶之。” 唐 王维 《归辋川作》诗:“谷口疎鐘动,渔樵稍欲稀。” 清 黄景仁 《偕邵元直游吾谷》诗:“此间看山復看枫,谷口敞与平原同。”

    2.古地名。又名 瓠口 。在今 陕西 礼泉 东北。 西汉 于此置 谷口县 , 东汉 废。因位于 九嵕山 东、 仲山 西,当 泾水 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